◇ 西 藏 归 来 作者:承德夏雨


盛夏季节,和同事一起飞往拉萨,去了却一桩十几年的心愿。承德的普佗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是仿西藏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桑耶寺而建,为什么是仿这三座寺庙而不是仿其他寺庙,乾隆在承德大兴土木修建数座藏式寺庙的历史背景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后到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桑耶寺、哲蚌寺、色拉寺、大小昭寺及罗布林卡进行了短暂的参观和考察,通过考察了解到,西藏与承德的关系源远流长。无论是寺庙、建筑、碑刻、园林、还是历史、文物、风情,承德与西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篇 西藏与内地的关系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主要居民为藏族,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在拉萨建吐蕃王朝并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至元朝西藏正式纳入版图。西藏临近印度,佛教历史悠久,传入西藏后称喇嘛教。后来分成很多教派,但有些教派不守戒律,胡作非为,使宗教形成混乱的局面。明初宗喀巴对宗教进行改革,创立黄教格鲁派,提倡敬重戒律,不娶妻,不饮酒,戒杀生等。使黄教逐渐兴起,陆续建立了至今仍存在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等寺庙。宗喀巴逝世后,两大弟子转生,传其衣钵,即后来的达赖与班禅。黄教的传播日益扩大,在西藏地区从三世达赖罗伦嘉穆错开始设置弟巴官,代管兵刑税等俗务。明末蒙古笃信喇嘛教,从此黄教传入蒙古各部。

 

清朝建国以来尊崇喇嘛教,1639年皇太极遣使致书达赖,提出"延致高僧,宣扬佛教,利益众生"。虽然达赖本人未来,却派其弟子到盛京献"丹书"称皇太极"曼殊师利大皇帝"。清朝入关后,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受到顺治皇帝的欢迎,清朝政府特地在北京修建西黄寺,供其居住。后因水土不服,身罹疾病,请求返藏。清帝赐其金印、鞍马、金银、珠玉、绸缎等大批财物。康熙五十二年,清政府封班禅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达赖与班禅共同管理前后藏事物。但在西藏内部,自清初就经常发生争夺统治权的头争。康熙二十一年,五世达赖在拉萨去世,第巴官桑结匿尔不报,伪造达赖奏疏,请求皇帝封他自己为藏王。康熙批准了,第巴桑结支持噶尔丹反叛,直到清军打败噶尔丹,从俘虏的口中,才知道达赖已逝世多年,因此他受到康熙斥责。康熙四十五年弟巴桑结又企图下毒杀死控制西藏政权的拉藏汉,未成,便以武力驱逐,结果他自己兵败毙命。拉藏汉掌握西藏政权之后,逮捕弟巴桑结所立六世达赖,遵清政府之命押送北京,行至青海六世达赖病故,拉藏汗会同班禅及西藏各寺院立阿旺什嘉穆错为新达赖,而青海地区蒙藏人民认为拉藏汗所立的是假达赖,他们请求清政府册封另一个叫罗布藏噶尔桑嘉穆错的人为六世达赖。西藏与青海为真假达赖发生争执,弟巴桑结的余部属勾结准噶尔兵于康熙五十七年攻入拉萨城,杀死拉藏汗,废掉他所立的达赖,毁坏寺庙,杀戮喇嘛:"名为兴法,实为灭亡",康熙派皇十四子为远抚大将军驻青海,调满蒙汉各数万人分两路入藏,康熙五十九年六世达赖在布达拉坐床,清政府平息了真假达赖之争。康熙特立碑纪念此次清军入藏之役。

 

雍正五年,西藏农奴主发动叛乱,雍正川陕兵一万五千人入藏平叛,副都统马剌和内阁学士僧格为驻藏大臣主要任务是监督和调解达赖班禅和控制西藏的蒙古贵族等僧俗之间的矛盾,并不干预西藏具体事务。

 

乾隆继位以后,一方面继承过去先世管理西藏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使西藏经历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乾隆朝前期在西藏问题上办了两件事,一是废除藏王制,二是制定《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共有十条。强化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再次明确西藏是清朝统治下的重要地区。乾隆朝后期在西藏问题上也是两件大事,一是建立金奔巴瓶制,二是颁布《钦定西藏章程》。"奔巴"藏语为瓶,金奔巴瓶就是在瓶中放上牙签决定达赖班禅及其他活佛转世灵童。西藏是宗教地区,达赖班禅及各大寺院都有巨额财产,有些世俗地主把信教变成牟利的一种手段,蒙藏上层人物也把笃信喇嘛教作为扩大政治权利的途径,外部廓尔喀入侵也是因为垂涎寺院院的财富。乾隆创立金奔巴瓶掣签制,主要是体现公平,同时也是杜绝世俗王公贵族插手寺院,窃取财富与权力,同时达赖班禅和各活佛的合法身份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才可生效。

 

《钦定西藏章程》是乾隆在抵抗廓尔喀入侵过程中酝酿和形成的。藏文原本藏于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主要内容为29条,包括用法律确定金奔巴瓶制,邻国入藏必须登记、建立西藏部队、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身份相等、达赖班禅收入与开支需驻藏大臣审核、处理与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公务,必须以驻藏大臣为主等内政、外交、宗教、军事、法律、贸易、职官等方面内容。《钦定西藏章程》是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文件,标志中原王朝对西藏的统治进入全盛时期。

 

清朝在总结历代对西藏统治的基础上,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而乾隆皇帝又在总结前朝皇帝的统治经验,从敕谕僧俗合睦相处入手,然后废除藏王,提高驻藏大臣的地位,增加他们的权力,制定金奔巴瓶掣签制,直至确定两个《章程》,使中原王朝对西藏的统治由人治走向法制,由宗教走向政治。而承德从乾隆1755年至1780年前后25年清政府不惜重金修建的外八庙确实是清王朝不断努力加强对蒙藏的统治,加强民族团结这个漫长而艰苦过程中的产物。每一座寺庙都有一段重要的历史史实,整个外八庙寺庙群共同组成少数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丰碑。

 

下篇 承德三座寺庙与西藏三座寺庙的关系

 

在中国漫长有历史长河中,发生过无数次民族战争,平定中原周围边疆少数民族叛乱,避免分裂,保持祖国统一,综合运用法律、政治、民族、宗教等各种手段团结边疆各少数民族,最终形成繁荣昌盛局面,康乾时期当数中国古代多民族团结统一的成功范例。在中国的边疆中,团结西北部蒙藏少数民族是清代花费时间最长,投入最大,也最成功的过程。其中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从清初不断出现叛乱,康熙曾三次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至乾隆二十年,出现解决西部准噶尔叛乱的良机,从1755年至1759年,清军历时五载,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统一天山南北,最后完成了祖国统一。在乾隆平准中,1755年取得了格登山战役的关键性胜利。乾隆皇帝十分高兴,为纪念格登山大战的胜利,仿效康熙解决喀尔喀蒙古后在多伦修建"汇宗寺"的作法,摩仿西藏三摩耶庙在承德修建了外八庙中第一座藏式寺庙-普宁寺。

 

桑耶寺座落在西藏扎囊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始建于公元762年。当时吐蕃王朝五代赞普赤松德赞为限制本教势力膨胀,巩固王室统治,废除当时压制佛教的"禁佛令",迎请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佛教势力在王室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实力和地位。桑耶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桑耶寺的建成,角征着佛教在西藏政治舞台上正式出现,同时反映出8世纪中叶西藏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当时的桑耶寺,中间按佛教名山须弥山的形制建造,也叫"三样殿",大殿四周以"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为名各建三殿,大殿南北又建"日、月"两殿。工程完工之后召集无数藏 民举行隆重庆祝及开光仪式。组织七名贵族子弟剃度出家主持。桑耶寺从政治意义上是佛教在西藏被正式承认后的第一座寺庙,从建筑风格上,早期建筑包括汉式、藏式、印度三种建筑风格,从宗教上是西藏第一座具有佛法僧三宝的寺院。因此乾隆皇帝在承德大规模建庙时,首先摩仿桑耶寺。桑耶寺是西藏历代建筑中最有特色的一组建筑群。它完全是按照佛经中的世界形成图说设计的。主殿乌策大殿象征着世界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殿象征日月轮;大殿周围的12座佛殿表示须弥山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圆形围墙就是世界的外围铁墙。这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价值。承德普宁寺与其它建造的寺庙一样,只求神似不求形似。以大雄宝殿为界,前部为汉式,后部为藏式。其中藏式部分基本模仿桑耶寺的做法,通过建筑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特定的宗教概念。其中把密宗的曼荼罗、须弥山及显宗中所描绘的宇宙世界用具体建筑来表现。主殿大乘之阁象征须弥山,内部供奉主尊千手千眼观世音木雕佛像使普宁寺源于桑耶寺,高于桑耶寺,同时前半部对称规整的汉族"伽兰七堂"的布局与后半部有机的融为一体,使普宁寺成为清朝吸收并发展藏式建筑风格使其与汉族建筑风格有机融合的优秀杰作。普宁寺建成后,成为联结蒙藏的重要寺院。

 

承德普佗宗乘之庙是为庆祝乾隆60寿辰和乾隆母亲80寿辰而建。当时正平定准噶尔叛乱不久,内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云集承德,为皇帝祝寿,乾隆皇帝下令,仿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和宗教圣地布达拉宫在承修建大型寺庙,俗称"热河小布达拉"。

 

西藏的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古城之西,建筑在布达拉山上。按照《西藏王统记》记载,建筑年代应是公元七世纪初,当时松赞干布迁都拉萨,"筑王宫于接萨红山之顶"这座宫殿"无比希有,富丽堂皇"。可惜的是这座建筑没有保存下来,先是遭雷击起火,继尔又毁于战乱,早期建筑,仅剩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了。目前的布达拉宫基本是17世纪以后逐渐扩建的。五世达赖组织人力于1645年在布达拉山上开始修建宫殿,历时三年竣工。五世达赖从哲蚌寺正式迁居布达拉宫,成为噶丹颇章王朝政治中心。五世达赖圆寂后1690年建五世达赖灵塔。以后历辈达赖均在此主持政教活动,并对布达拉宫进行少量增建和建灵塔。至十三世达赖,又掀起扩建高潮,基本成为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占地41公顷,整个建筑高达117.19。布达拉宫由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组成。白宫主体是达赖寝宫和朝政的地方。红宫是历代达赖灵塔。其中五世达赖灵塔建于1690年,塔瓶内是经脱水处理后配以香料、藏红花保存的五世达赖遗体,塔身金箔用黄金11万两。上面镶嵌钻石、珍珠、玛瑙、翡翠等宝石1500颗。红宫中最大的宫殿叫司西平措,内部建筑十分精致,周围壁画也很讲究。共698幅壁画,出自400多位画匠之手,主要内容是佛教的起源和历史题材,如迎娶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有描写藏族民风民俗等内容,其中1652年五世达赖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场面绘制的极为生动。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十分突出。初建为1645年,建完为1933年,前后近300年形成现在规模,无论是几世改建,风格是一致的。主体突出,个体错落有致。红宫白宫互相映衬,互为融合,特别是建造在高大雄伟的布达拉山上,成为世界建筑奇迹,也成为"世界层脊上的明珠"。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成就而著称,而且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宫内藏有大量珍宝、佛像、壁画、雕塑、经卷。特别是经刻的藏文大藏经、金字缮写《甘珠尔》经,天竺等地的贝叶经,均是稀世之宝文物中还有皇帝敕封历辈达赖的金册金印等。布达拉宫堪称为一座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宝库,不仅珍藏丰富的藏文化,而且珍藏中原文化与藏文化结合的大量文物珍品。

 

布达拉宫在藏民心目中是神圣的地方,乾隆皇帝不惜重金在承德大规模修建仿布达拉宫的普佗宗乘这庙,充分反映清朝皇帝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决心和气魄,也反映清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用"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和策略。普佗宗乘庙和布达拉宫一样,依山就势,乘势而建,显示出高大、庄严和神秘。建筑群以红台白台组成,建筑群之间用散落的,平顶白色碉房相连接。但普佗宗乘庙与布达拉宫又有着重要区别。在功能上,普佗宗乘庙仅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而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在建筑地形上普佗宗乘之庙是平地加坡地,布达拉宫则建在山脚下,然后拨地而起,中间用"Z"形蹬道连接。在内部陈设上,普陀宗乘之庙仅按普通寺庙进行佛像、壁画、唐卡、宗教珍品等装饰,而布达拉宫不仅有历辈达赖讲经休息的场所,同时还有历辈在达赖圆寂后的灵塔,因此内部结构和陈设有着重要的区别。但清代工匠在建造过程中却把普佗宗乘之庙与布达拉宫之间像与不像处理的出神入化,使承德普佗宗乘之庙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藏式寺庙,也是内地仿建藏式建筑成功的典型。特别是普佗宗乘这庙落成之际,恰逢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吐尔扈特部落不远万里回归祖国。《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吐尔扈特部众记》两通石碑画龙点睛般增加了普佗宗乘庙的政治内涵。

 

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的各项怀柔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少数民族领袖不仅臣服中央自觉接受中央的管理,而且对满清皇帝十分尊重。六世班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的宗教领袖,也是西藏地区德高望重的高僧。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三次个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一是在公元1750年西藏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反对清朝驻藏大臣和七世达赖喇嘛的事件中,他坚定的站在清朝中央政府方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二是公元1772年他为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侵略不丹,出面调停了双方之间的战争;同时拒绝了东印度公司拉拢和引诱,有效地阻止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图谋,成功地处理了一次外交事务,成为第一个同英国人打交道,并战胜英国的西藏领袖人物。三是公元1780年他不远万里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贺七十大寿,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得知六世班禅来承的消息,为进一步密切同西藏的关系,乾隆皇帝做了一系列准备:命驻藏大臣在西藏与班禅见面,商议赴承事宜;招见沿途巡抚布置沿途接待;下令沿途修桥铺路;向章嘉活佛学习藏语;还决定让内外蒙古首领、新疆归顺的"回"部首领等均集聚承德,主要是想借助黄教领袖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团结,实现"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国策,以巩固清王朝对内外蒙古与边疆地区的统治

 

在一系列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命人仿班禅在后藏扎什伦布寺居所,在承德修建须弥福寿之庙。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是一世达赖修的,后为历辈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占地18.5公顷,由措钦大殿、班禅拉章、强巴殿、展佛台、扎仓、僧舍等组成,现有喇嘛近千人。扎个伦布寺还有四至九世班禅灵塔,灵塔高约11,形制与达赖灵塔相同,但塔身以银皮包裹,也是珠宝镶嵌,雕饰华丽、造型生动。扎什伦布寺内有一座七世班禅修建的"甲纳拉康",就是"汉佛堂",内供乾隆皇帝画像,像前有"道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直接反映后藏对清政府的关系。甲纳拉康的陈列室内有皇帝封赠给历代班禅的金册金印、玉册玉印、隋唐古佛,永乐古瓷、贝叶经卷、元明织绵等大量稀有文物。

 

如果说普宁寺、普佗宗乘之庙还能看出桑耶寺、布达拉宫的神韵,那么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与西藏扎什伦布寺从外观上看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只能说中原和内地对藏式建筑已经了解的很准确而透彻,须弥福寿之庙仅仅是名义上仿扎什伦布寺,实际上是乾隆为六世班禅在承德又修建了一座藏式寺庙,以供班禅到承讲经和居住之用,在建筑过程中不惜大量投入,修建的金碧辉煌,突出藏式建筑特点,又融进汉式建筑手法。须弥福寿之庙占地面积379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部分。全庙的总体布局以汉式传统布局为兰本,前后营建数重院落,保持汉族传统的宫殿格局,但具体建筑结构及造型又以藏式为主体,红台、白台、群楼、吉祥法喜、万法宗源等都是藏式建筑结构。其中妙高庄严殿为主殿,殿顶为重檐攒尖顶,上复鱼鳞状鎏金铜瓦,殿顶八条鎏金铜龙,怒目生威,仰天遥望,十分壮观。六世班禅1779617自扎什伦布寺出发,10月份到青海塔尔寺过冬。转年3月离开塔尔寺,取道宁夏,内蒙伊克昭蒙、察哈尔部,721抵达承德。乾隆皇帝派大小官员列队迎接,沿途有满蒙上万信徒屈膝跪地迎接。乾隆皇帝在澹泊敬诚殿接待班禅,用简单藏语交谈在须弥福寿庙的庙高庄严殿中,六世班禅将从西藏来承德途中,每到一处为乾隆祈祷祝寿的记录给乾隆看。乾隆将自己披袈裟画像及弓箭、金印赐给六世班禅。班禅到承德意义非同小可,一是显示满清王朝长期怀柔少数民族政策有了结果,班禅"不因招致而自愿"前来祝寿。二是班禅作为宗教界一代高僧有着巨大的震慑力和影响力,此次东行实际是把蒙藏少数民族对中央的臣服又推向新的高峰。三是班禅在承期间同乾隆共同商讨册封第八世达赖喇嘛的问题,这是西藏僧俗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情的解决也解决了自康熙以来在达赖辈次问题上朝廷与信徒之间的矛盾,从而赢得了信徒的进一步拥护。

 

西藏归来,雪域高原那神秘原始的宗教气氛,独特优美的地理环境,古老的民族文化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掩卷长思,民族团结这一永恒的主题,在康乾皇帝的具体演绎下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而承德正是中国古代多民族团结鼎盛时期留下的遗存,这里记录许多历史信息符号等待着更多人去破译……

 

200072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