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沫若故里乐山游 作者:伊乌恩弗安



                            (一) 


  初春的川南多阴雨天气,难得大年初三这天,无风无雨又无雾,天气晴好。我们一家三人出发去游沫若故里乐山。早晨八点多钟,汽车自宜宾开出,经自贡、荣县,中午时分抵达乐山。 
  乐山位于岷江之边,不单有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雄伟雕塑,城外不远的沙湾镇就是文坛巨匠郭沫若故里。进出乐山的快捷交通目前只有成(都)乐(山)高速公路,已规划的机场、铁路和乐(山)自(贡)、乐(山)宜(宾)高速路均在待建中。我们乘坐的汽车,在自贡出内(江)宜(宾)高速路后,只有走水泥路面已经很老旧的普通公路。公路中途很长一段破碎得十分厉害,正在逐段整修,好在自贡出来近200公里的车程都在盆周浅丘间行驶,一路并无太险峻和太难行的路段。沿途乡场集市较多,农舍人家密集。许多新修的农舍还是砖混结构的小楼房,差不多都贴着外装饰的白瓷砖,在绿野茂竹的背景中显得很是炝眼。 
  这一带给人的印象不属贫困地区,却也算不得十分富裕。 
  车过荣县县城,接近途中一个叫长山的大镇,公路沿线的路边出现一排排铺设在专用架上的大小钢管的管线,随着公路的起伏曲折向前伸进,估计这是长山盐矿公司输送盐卤水、天然气的管道。自贡是个盐化工城市,向有“盐都”之称。它地下丰厚的盐矿资源、当然不会仅限于赋予它“自贡”市名的自流井区和贡井区,自贡远郊的长山镇和乐山市的五通桥镇自来也是有名的产盐区。 
  驶入乐山市境内,路旁景象并无特别变化,但出荣县城来一路碎裂厉害的水泥路面,在乐山境内逐渐好起来,车速明显加快。刚驶过一个叫“马踏”的乡场,车上有人开始在作下车的准备,见情形,此行目的地乐山市快到了。 
  乐山,是有名的“川南五市”之一。因雄伟的“乐山大佛”雕塑等佛教名胜,又有“佛都”之称。川南的城市都不算很大,却大都建市很早,10多年前,重庆还未分出时的四川只有成都、重庆、攀枝花、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南充八个市,川南占了八个中的四个,乐山由地改市后,原“川南四市一地”也就成了“川南五市”。这些川南城市不单建市早,很有些历史,也很有些特色,这从各个城市享有盛誉的别称可窥一斑。如,自贡以盛产井盐素有“盐都”之称;乐山以举世闻名的大佛雕塑等名胜享有“佛都”之称;宜宾是名酒“五粮液”产地,其地生产美酒的久远历史和现在规模都堪称第一,享有“酒都”之称;内江称“甜城”很早,出产的白糖和果脯蜜饯遐迩有名;泸州因“泸州老窖”浓香白酒的名气,称作“酒城”也积有时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式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概念,自1982年国务院分批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始,至今共公布三批99个。川南五市除内江外,其他四个城市都册上有名。其中乐山、泸州在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37个名单中,1986年公布第二批38个名城,四川有宜宾、自贡和重庆(当时尚未升格为直辖市),仅迟于1982年首批名城中的成都,而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四川也仅有成都一个城市。 
  将近中午,汽车到了凌云山东面山脚下,有些急于上山看大佛的游客,在这里下车从“乐山大佛”东山门登山进入景区。我们计划的是两日游,第一天游览乐山的市容街景,并住宿市内,第二天一早过岷江登游凌云山和乌尤山。随车继续前行,准备到客运中心车站下车。 
  汽车从凌云山后转到江边公路上来,沿着岷江岸边大道向位于乐山新城区的车站开去。隔江相望就是乐山的闹市区,也是乐山市的老城区。从车窗隔江看对岸,乐山市城区沿着岷江向上游伸延,新楼林立,旧房也不少。但不论新旧楼房,高得突出、大得气派的不多。对岸沿江拓开的滨江路看来还不错,只是路旁的绿树太矮小了些,也太单调了些,欠缺一些旅游城市的风采。过岷江新大桥,进入乐山市的新区,新区街道宽广平直,两旁建筑布局似太舒朗,使镶间的绿地因而表现得有些铺张。一条纵贯新区的小河,枯水季节竟也水量丰沛、绿浪滔滔。在城市中心有如此浪花翻卷、波清流急的小河蜿蜒流动在楼群、街巷中实是难得,与江南水乡那种水光舒缓的景色相比,别有一种气息,也别有一种情调。可惜,这条叫竹根溪的小河,无论在商业上、在旅游上、还是在增添城市的特色韵味上,都还未加利用。固然,乐山的名片是“山”,凌云山和乌尤山都很有名气,因而,着力做好“山”字文章全然没错。但有条件并有可能时,何妨也用心做做“水”的文章,让城市形象更丰满,岂不更好。略略浏览新区的感受是,城市的规划比较随意,如此好的区位,地势优越,开阔坦荡,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似乎应该更好一些。 
  正午时分,车到新建的客运中心。我们下车转乘的士进城,在老城中心找家宾馆安顿后立即上街游览、观光、吃午饭。 
     


     (二) 


  上街第一想去的地方,就是在车上隔江看到的滨江路。几年前来乐山时去过,记忆中滨江路有许多高档次的餐饮馆,正好观光吃饭两方便。乐山城不大,估摸着宾馆离滨江路不会太远,我们出门径往岷江边的方向走去。 
岷江是乐山濒临的主流江河,但它在乐山的这一段,不似大多数滨江城市的主流江河那样是西来东去的流水,而呈自北向南的流向。乐山市的城区也因此不象大多数滨江城市那样位于江南、水北,而是坐落在岷江的西岸,城南面的大渡河不是主流江河,流向却是自西向东流,在乐山南城脚下汇入岷江,将顺岷江呈南北走向的乐山城向南发展的空间封隔,使之自然向北面延伸。乐山的这种地理格局,使初来乍到的我们一时颇有些摸不着北的感觉。走在街头,赶紧买一张乐山的导游地图,没想这张地图未按通常印制地图应遵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则印制,而将北南流向,本应在地图上成纵向显示的岷江,印成横向显示,将东西流向本应成横向显示的大渡河,却纵向出现在地图上。这样逆旋了90度印制出来的地图,虽也看似其它滨江城市一样,突出了主流江河的位置,殊不知对不了解、或是未注意到图上很不显眼的指北针标示的外地人,极易将方向弄个稀里糊涂。事实上,我们那天下午还真在乐山的三里之城里迷了路,尽管一边走一边问路还一边查看手中的地图,结果依然离想去的滨江路越走越远,最后,还是打辆的士才去到滨江路。 
  旅游城市一般都辟有“旅游一条街”,供外来游客游览、观光、购物,作为旅游城市的乐山也不列外。乐山市濒临岷江的滨江路和濒临大渡河的滨河路,便是这样的地方。滨江路和滨河路相接处的外侧水面,便是岷江和大渡河汇合的三江口。乐山人呼的三江口,其实还包括在城西几公里汇入大渡河的青衣江,青衣江也是自北向南流向,它和岷江一在乐山城东,一在乐山城西。而作为乐山名片的凌云山――乌尤山景区,则在三江口的对面。“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闻名中外的“乐山大佛”就开凿在凌云山中部,那是一尊气势极其巍峨雄伟的石刻弥勒坐像,据介绍:大佛通高71米,其头部高达14.7米,头上发髻共1021个,耳长6.72米,鼻长5.31,眼长3.3米,肩宽24米,手的中指长8.3米,脚背宽9米,长11米,其上可围坐百人,是迄今世界上最大一座石刻座佛佛像。 
  乐山滨江路是看大佛绝佳之处,也是看水、看山和摄影的绝佳之处。我们在观佛楼附近,隔着三江口观看对岸水光山色。“乐山大佛”依山面水,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安然端坐,千百年来对着水势汹涌的大渡河,总是那样神闲气定,雍容大度。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发念开凿大佛的是凌云寺的海通和尚。那时,三江汇合的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当,洪水季节水势更猛,往往使过往船只触壁粉碎,海通见此甚为不安,想以开凿大佛来镇三江风涛。经过20年化缘,海通和尚在困苦中积蓄了很多钱物后开始动工。据说当年佛像动工,募集的人力、物力、财力遍及江淮流域,没等大佛凿成,海通就过世了。后来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天麻税款以资助,如此民资官助历时90年方告完成。凿成之初,还建有十三层佛阁覆盖其上,佛阁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乐山大佛”不仅体形巨大,且雕刻技术高超,结构均匀,比例适宜,佛体头部和身上还巧妙暗藏排水系统,以避免水流冲蚀,减弱风化。如此高超的开凿工程,其总体设计师不知是不是乐山人,乐山历史上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出过许多高官、学者和才智之士。据说“乐山”一名来自古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此而言,“乐山”似当叫“乐水”更符城名,也更合乐山的历史。 
隔江看去,我们明日要登游的凌云、乌尤两山都不大,乌尤山则更显得袖珍,但两山自古就是有名气的风景区,隋唐时佛教兴盛,山上寺庙盛极一时。近年,乐山“天然巨型睡佛”现世,更让人惊叹这一方山水的灵性!首次发现天然睡佛景观的是个来自广东的游客,他在滨江路上也像我们一样观光,并拍摄了许多对岸景区的照片,回广东细细观赏时,偶然从中发现到这一至妙至佳的奇景。我们比照着图片看对岸的“巨型天然睡佛”,果然惟妙惟肖。睡佛全身长达4000余米,由几座山体组成。他仰面朝天,慈祥凝重,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头南脚北安详地漂卧在几山相连的山脊线上。睡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乌尤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型睡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颚;而九峰相连的凌云山,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和健美的腿,著名的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脏部位;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份,也是惟一需要在观赏时作些剪切处理的部份。睡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和谐,犹如天造地设,毫无人工斧凿痕迹。 
  在滨江路留连许久,想起吃中饭的事,于是找到乐山最有名气的“西坝豆腐大酒店”,这个在导游图上显著标出的去处就在附近。我们进去时顾客不多,服务小姐个个都娇小活泼,报菜单时一口本地口音,一看就知道是本地佳丽。我们点了几个菜,自然没漏掉有名气的“西坝豆腐”,这好象不单是“西坝豆腐大酒店”一家、也是乐山所有上档次酒店餐馆的招牌菜,既来之不可不尝,不过吃后感觉并不咋样,没成都的“陈麻婆豆腐”那样有特色。不知“西坝豆腐”这个乐山名菜,当年郭老是否吃过,在他的文集中没见他有过这方面的描述。 
  饭后去逛了几家商店,夜幕在不觉间悄然降临了。入夜的乐山城总体是温色调的,灯火通明的大小商场人进人出,华灯启亮的街道上车来车往。不知道乐山是否也实施过光亮工程和光彩工程,我们浏览了初晚时分的夜景,感觉夜晚灯光中的乐山城依然还是一副素面朝天的本色。 
  夜在这里来得并不早,但它静得似乎太早了些,也似乎太容易了些。还不到夜间十时,我们来到滨江路,想凭栏观赏江边景色,特别想看灯光烘托映照的“乐山大佛”。走近滨江路,发觉那里昏暗冷寂,不高又有些疏落的灯柱上亮着节能灯的冷光,那类乎惨淡暗月的灰白光,在背景空旷的夜幕中亮得吃力勉强。看对岸,凌云――乌尤山景区一团黑影,巍峨的“乐山大佛”雕像隐在夜幕后不见真颜。我们大感扫兴,回到宾馆无奈看了一会电视,又推窗看城市夜色,市声宁息,未近午夜的灯光已然朦笼,乐山城此时似已入睡。丝丝凉风拂面吹来,风中有些漉漉湿气,不知几时,已下起淅淅沥沥的细雨,看来我们明天将在雨中登游凌云、乌尤山了。 

  

    (三) 


   昨晚随风而来的细雨,还真的下了一夜。天明了、菲菲的小雨依在飘落着,我们在雨中登船渡过岷江,从乐山大佛景区的北大门登凌云山。登上渡船前,一路不断遭遇到一些类乎导游、实为导乘车(船)人的拦阻。这些人多是中年的当地妇女,他们聚在车站码头附近,看见外地游客便上前介绍游览情况,执意要你选取她们推荐的或乘车、或乘船的游览路线,她们象导游又并不随同游览,目的只是推销她们手中的车船票。象许多旅游地都有的类似导游一样,她们从一当选取你作为推销对象开始,就不管你拒绝与否,一边缠着你说话一边随着你走路,并且始终热情不减,直到你走得很远或作了别的选取,她们才舍你而去。乐山此类导游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即便你最终未选取她们的推荐,她们非但不嗔不怒,还会很和善地告诉你一些接下来应注意的事项,告诉你怎样走才游得好,既少花钱又划算。有的还告诉你,怎样才不会上她们中一些不地道同行的当......等,当然内中不无揭竟争对手方短处,甚至攻讦的话语,但总比那种通同一气、联手欺诈游客的做法要好。 
  进入景区的门票每人40元,比许多同级别的山、水景区票价要低,而且是一票通游,景区内各景点都不需再行购票。我们进门右拐登山,经载酒亭、雨花台、凌云禅院直上凌云寺。凌云寺前是片开阔的平地,平地的南缘是悬崖,崖边护栏下就是开凿在崖壁凹处的乐山大佛,大佛的头部与崖边半腰高的护栏相齐,凭栏可从上往下俯看整尊大佛雕塑。位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就从这里盘旋下到江边,为防治游人争拥,以策安全。开阔场地上用钢管排列成迷宫般的单行通道,进口一端在寺前,出口一端便接九曲栈道的进口,栈道进口处守卫着一些年轻的武警。见此时并无游人在那里排队,我们以为是因雨天路滑未开放,转身去别的景点游览。 
  凌云山虽不大,却不失山林幽深,山道回环的趣境,难怪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墨客文人喜欢来这里游山揽胜。山上的古迹和建筑维护得很好,宾馆、停车场一应俱有,但象我们一样冒雨登山的游人不是很多。走进沫若堂,偌大一个幽雅的景点,仅只我们一行三人访游。四周园林、回廊都未见到别的游人,堂前花园中持笔凝思的郭沫若塑像,雨中神情尤显得特立独行。这位从乐山走出去的当代大文豪,与他前辈老乡苏东坡都是诗、文、书法造诣高深,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贡献巨大的学者。古谓:“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地有灵气然后出人杰。乐山当得此论,川南的几个城市也当得此论。乐山是郭沫若故乡;宜宾是阳翰笙故乡;内江是张大千故乡;自贡是吴玉章故乡,这些人谁不是学界顶级大家? 
  川南一带的青山绿水间,还果真有灵秀之气。 
  没有导游,我们一行成了名符其实的“自游人”。从沫若堂出来,按导游图线路逐一游览凌云山上的各个景点,凌云塔、凌云寺、东坡楼等处,一个也没放过。在东坡楼遇到一位好像是工作人员的老先生,他面对冷冷清清无游人的楼、园,表情尴尬地苦笑着向进楼来的我们示歉。我们问他,像春节大假这样的旅游旺季,这里也没游人,平时恐怕更要冷清。他答说,不能怪游人不来,只怪景区景点太无特色,不吸引游人。“游山看景,进寺烧香。到处都差不多,谁又何必为着差不多的景观多花时间呢。”听答话颇有见地,不免和老先生多聊几句。“你说的也是,乐山旅游得天独厚,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厚,就是特色不突出,开发得好象也不是很到位。乐山既有雄伟的大佛雕塑,历史上又出过苏东坡、郭沫若这样世界级的古今大文豪,但在旅游资源的利用上,在吸引游人方面,做得却没有其他地方好。如,同是佛像雕塑景观,“乐山大佛”游,远的不若无锡的“灵山大佛”游,近的不如重庆的“大足石刻”游那样人气旺盛;在人文历史景观上也是如此,同样都打“名人文化”这张牌,但是来乐山这个出生过苏轼、郭沫若地方的游客,就没有去李白、海灯故乡江油的游客多。 
老先生听后长久无语,默默看着我们离东坡楼而去。 

(四) 


  细雨绵绵一直没停,雨中的凌云山依然无雾无烟,一点不影响游览看景。凌云山满山都是红色山崖,红山石的山路既少积水也不十分湿滑。一边走,一边呼吸着为飘飘洒洒的菲菲细雨湿润的空气,让人有种爽意又清新的感觉。在山上绕了一圈,经海师洞我们回到凌云寺前。有几个男女日本游客在导游、翻译陪同下进寺去。翻译是个年轻小伙子,费力地边走边解说,那些样子和中国人相差无几的老外,却只管自顾自地往前走,全没在听的意思。凌云寺四周游人较多,听口音多是省内各地来的游客,少见举着五颜六色彩旗、忙碌着召集、调度游人的导游,也没见操着南腔北调口音跑来跑去找人的外地游客。寺前九曲栈道进口处的栏杆内,此时已有很多人在排队等着分批放行下栈道去,我们也去那里排在后面。约十分钟,轮到了放行我们这批游客。走进凿在险峻石壁上的九曲栈道,感觉没有事先想象的那样危险。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是几百年前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最近这次维修大佛,同时也维修了栈道,并在悬空的一边,加装了牢固的钢管护栏,拓出了几处供游人照相的平台,每天有武警在那里维持秩序,疏导游人,安全很有保障。九曲栈道顶部是个登高远眺,将三江口一带景色尽收眼底的好去处,明代袁子让曾在栈道的近河亭上吟叹:“立亭上则三峨凝黛,水自天来,烟波极目,绿野无际”。栈道内侧石壁上有很精细的雕刻,形象生动,人物丰腴端祥,线条优美,并刻有楼台亭塔,据说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栈道共200多级石阶,最宽处1.45米,最窄处还不到1米,沿崖迂回而下。下到大佛脚下,我们和许多游人都在这里摄影留念。 
  因摄影,在大佛脚下耽留了一会,然后走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上山。凌云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峻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约500米,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碧津楼相连。相传这里原是龙王三太子求学于苏东坡上、下山的路径,因此被称为“三太子人海处”。凌云栈道削壁穿洞,架虚构空,藏奇露险,婉蜒曲折在大佛左侧悬崖绝壁间,有些地方窄得仅容一人通过。游人都是单一方向行走,我们没遇到逆向或是返行的。经一段悬空架设的百步栈道,攀上松韵亭小憩片刻又继续登山,很快走过栈道,回到游山路上来,时间已是中午,我们开始向乌尤山方向走去。一路走走看看,信步游览中又登上好几十级青石台阶,来到了古树参天、松竹苍翠的丹霞峰上,一座巍峨壮观的仿唐式古风宫殿出现在眼前,查看手中的导游图,图上竟不见有此景观。近前才知道,此处名为“佛国天堂”――是乐山大佛文化内涵的延伸景观。佛国天堂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是凌云山上融古建筑、摩崖造像、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的主要景观,它有天桥、天门、天梯、云台、云梯、三大宝殿等12个单体的仿古建筑。殿内弥勒金佛安祥高座,笑脸迎宾,他那大肚和颜像最为可爱,一副容天容地,无所不容的模样,让人一扫诸多的尘世烦扰。这么一个精妙的所在,不知为何在新制的导游图上竟会没有,我们满山转来转去,差一点与之错身而过,到这里的游人也极稀落,这恐怕也是个原因。 
  佛国天堂有石刻长廊,镌刻有以《弥勒三经》和敦煌壁画为依据的弥勒佛生平和经变故事,石刻造形精美,妙趣横生,我们因还要去游乌尤山,未及细看。出殿下石阶,冒着仍在下的细雨转往凌云后山另一大景观“璧津楼”。中途在碑林茶园休憩,三人按各自口味自选品尝了乐山的面条、水粉、“豆腐脑”等小吃,吃后众口齐呼:不敢恭维!特别是那“豆腐脑”,竟是碗用绿豆淀粉搅成的浆糊,内有星星点点的豆腐屑,上面撒了点大头菜粒之类的作料。 
  从山顶下行往凌云后山,妙在可俯视雄踞在后半山山道上的璧津楼,它碧瓦朱楼,依山取势,不拘一格,牌楼正对石阶,右面沿崖端建有长廊,左面向上依次排列三层楼房,并有一小院落,格局参差紧凑,是个具有突出明清寺庙建筑特色的仿古建筑群。从山上往下看,好像于青山绿水间突然出现的世外仙境。走过后回头从山下仰视,却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据介绍,壁津楼原址在乐山城南,建于宋代。《水经注》和宋代魏了翁《璧津楼记》记载,其名中的“璧”字,取青衣江出璧玉,“津”字是渡口的意思,故取名“璧津楼”。原楼已毁,现建璧津楼的地方是原祭祀川主神像的洪川庙。 
  从璧津楼后山门出凌云山,山脚下是一条叫“麻濠鱼村”的短街,两旁呈明清风格的建筑高大古老,宽宽的屋檐遮风避雨,正好成了卖各种快餐小食摆摊设点的场所。由于游人太少,显得客少店多生意清淡,见到下山的我们走来,各家店主纷纷招揽进店去吃饭、休息。我们留意了各家小食,依然是些面条、水饺之类,没见有啥特色的品种。于是快步穿街而过,经过“麻濠崖墓”展馆门前,在那里拍了些照片后便奔濠上大桥,过桥去麻濠对面,登游这次游程的最后一个景点乌尤山。 


    (五) 


  过“麻濠”桥,我们一行到了凌云山对岸的乌尤山,购票入山门(每人5元)。这里山门内外一段较凌云山进门处要开阔,摆有许多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但多是其它各旅游地都可见到东西。林?选了枚镌有乐山大佛浮雕像的生肖记念章,算是有特色的作为来乐山一游的纪念。 
  乌尤山据专家考察原与凌云山连在一起,凌云、乌尤、马鞍三山并立江畔,统称青衣山。凌云山峙其右,马鞍山居其左,乌尤山介于其中,古称青衣中峰。“乌尤”二字的由来,一说因山形似乌牛突出水中而被古人称作乌牛山。到宋朝时,诗人黄庭坚觉得不雅,便改名为乌尤山,取意此山竹树茂盛,墨绿尤甚。另一说称山中原有唐时铜铸观音菩萨的化身“面然”,也称“乌尤大土”的佛像,因名“乌尤”。 
  乌尤山因四面环水,孤峰卓立,古代又以“离堆”名之。而隔断凌云、乌尤两山的“麻濠”,实为引岷江水绕乌尤山的一条溢洪大水渠,传说是秦时李冰所凿,为的是消减对面直冲而来得大渡河水势。大渡河古称“沫水”,青衣江古称“若水”,郭沫若一名,便由他故乡的这两条河名合成得来。在古代,大渡河水患严重,《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这个蜀守“冰”,便是李冰。审度这里实际的山川形势,即便20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一举措,仍是科学合理,颇具眼光和魄力。治水绩效也显而易见:汹涌而来得大渡河水,被开凿的“麻濠”顺势引导着绕乌尤山转一圈后又回到下游岷江,那股状如野马奔腾的水势因此得以平缓。 
  李冰当年凿山在既无机械又无爆破手段的条件下,据说用的是“积薪烧岩”办法,此法他在都江堰用过,在乐山用过,在下游的宜宾也用过,累用不爽,可谓是用火攻法开凿山岩的行家。李冰,古代川人奉为“川主”,沿岷江留有他许多治水的功德胜迹。除了众所周知、带给四川“天府之国”美称的“都江堰”外,乐山的这个“离堆”是一个,下游宜宾的“红岩子”又是一个。“红岩子”在宜宾城外20里的岷江边,面对大江清流的崖壁陡峭如削,呈着火焰般的红色,志书上称为“赤崖”,民间叫做“红岩子”。其崖壁上几无草木,却布满了些斑斑斓斓的色痕,远看似插着许多巨大的古代刀、剑、戈、戟。《华阳国志》谓之为赤崖“蜀王兵栏”的,即是此处。史载,李冰曾在此处凿岩疏导岷江,有“其岩崭峻不可凿,李冰积薪烧之”的文字记载。 
  循石梯登山上行,一路还是只有我们几人。山上枝叶茂盛,翠竹阴深,未住歇的细雨依在菲菲下着,冒雨来到座落在乌尤山顶的乌尤寺。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代,北宋时因山名“乌尤”改为乌尤寺。现存庙宇是清以后的建筑,为四川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寺庙之一。 
  入寺门,穿过有四大天王像的天王殿,迎面为弥阳殿。弥阳殿之右,临江边有一亭名“青衣亭”。到此凭亭栏举目远眺,顿觉心胸开阔,美中不足的是视线为亭外几竿弱竹所遮,不能穷目力所及。乌尤寺正殿是大雄殿,结构严谨,灿烂辉煌。佛殿侧是罗汉堂,500余尊泥塑彩饰佛像,神采各异,虽不及新都宝光寺的罗汉堂那样有名气,却也十分壮观。 
  游毕寺内,我们来到寺后山顶花园,山顶上有结茅亭,亭壁上刻着“唐惠净上人结茅处”八字,传说乌尤寺创建人唐代僧人惠净曾结茅山中,十年不下。这里没有凌云山顶高,但可尽览三江流水和乐山全城景色,在阴而无霾的天宇下,远山近水酷似一幅淡墨浅彩的水墨画,透出一种恬适闲逸的情致,使苏轼那首“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的诗悄然浮在脑际,当年东坡翁忘情于山水的那份心态,也随之跃然眼前。 
  下午三时细雨渐息,我们寻路下山从乌尤山东山门出来,乘公交车直达乐山客运中心车站,换乘来时长途车原路返回出发地。车过正在举办春节灯会的自贡,远远看见一片灯火映红了夜暮时的天空,比昨夜在乐山见到的夜色,自然亮了许多。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