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马观花大西北,女儿眼中的青海 作者:宇 鹏


这是女儿大学三年级(计算机专业),随她妈妈去青海时写的日记。我没事闲着做了点录入工作。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走远门,第一次(也是唯一)给我们看的日记。

 

 

 

 

《青海首旅》

——大西北漫游简记

 

 

这是一段非常美丽的日子。

 

最后分别时,青海日报广告部何主任举杯对我们说:“或许大家以后还能来到这里,但在座的每个人都重聚可能就这么一次”。

 

这是我回家的第二天,由于没能及时地记下那些精彩的片段,所以现在急于全部都写出来。可是象似满天的星星遍布了脑海,只得待我慢慢的从头数起。

 

八千里路云和月。此次行程三千七百多公里,从西宁出发,经湟中县(塔尔寺)、湟源县、明山、倒淌河、鸟岛、青海湖、橡皮山、都兰县(2900m)、噶日珂乡、800里瀚海、格尔木市(2200m)大柴旦、敦煌市、嘉峪关、张掖、古浪、北山,最后返回西宁。

 

 

北京—西宁

1997721 星期一)

 

 

上午10点,我和妈妈步入了喧杂的北京候机厅。待一些手续办妥,进入机场时,我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所有去西宁的旅客被装入一个大车里,满机场的寻找那架我心目中的飞机。飞机不大(图154),据说是要被淘汰的,所以坐上去不免心里打鼓,恐怕自己也一同被淘汰。

 

妈妈和我坐在离机翼较近的地方,发动机的声音很大。飞机一直在慢速滑行,不知何时起飞。

 

飞机加速了,伴随着巨大的隆鸣声,从低到高,象似危险警报一样。临座一位有经验的女士告诉我起飞时不要向外看,会头晕,可我还是禁不住向外看去。飞机在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向上升高,所能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大,景物都变小了。我的第一次“起飞”成功了。

 

平时比较向往雨后的云,千姿百态,总在天边漂浮着,让人有一种漂浮神往的感觉。而此时我在白云之上了,那样近,那样清楚地看着它们。北京19日下大雨,今天依旧有阴云,我不知阴云之上是如此晴朗的一片天空,仿佛另一个地域。

 

第一次见到这样美丽的景象,我一个人对着窗外傻笑,这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在我记忆中并不多。

 

飞久了才觉得天上不一样。没有什么阴影地带,阳光照到的地方都是灿烂耀眼的,没有哪片云能躲在另一片云后乘凉。

 

飞机飞得很高了,视觉已经很难捕捉到那些运动的物体。所谓的城市,在此时看不过就是一块被分割成小块的地,有用来做麦田的,有用来做宅区的,还有冒着烟的地方就是工厂。这就算是最丰富的地了,剩下的便是无法言喻其宽度和广度的山脉和黄土高坡。也许只有在飞机上才能看清那些山的容貌,如此浩瀚,绵亘不断,难以想象自己这样小小的“粒子”置身于其中的感觉。

 

地上看到的云都是乱糟糟的一团。而它们实际上在天上是这样的井然有序,静静停滞在空中,显得没有一点重量,而且大都在一个平面上浮着,好象有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们被洒上去后就自由分布了一样。

 

除了机翼一边高一边低,外面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不会想到飞机在拐弯。

 

飞机上看到的山没有太多的层次感,只象地图画得一样,深一笔,浅一笔的一块一块。越往西走,就越少的能见到房屋,满眼是山。黄土坡上依稀看得见山棱,那是山脊。有的凹处是红色的,象是火山的岩浆留在了那里。大片的黄土山,上空没有一丝云经过,长期的干旱,不要说住人,连草都没有。

 

广播说马上要到西宁了,心里觉得又是快又是慢。说慢,是因为天上的样子总是差不多的,唯一变化的是时间,感觉很慢;说快呢,是因为从北京到西宁的漫漫长路才用了一个小时五十五分钟。

 

高原上的云与华北平原相比显得很不一样,不是那么一小片的。大团的云被被气流向上旋着,旋着旋出尖儿来,很壮观。眼下又见到那么一小块丰富的土地了,房屋和绿地,但有着一种陌生的感觉。

 

飞机降落了。这里的机场很小,坐落在山顶上,飞机略微减了速就要拐弯了。地面温度22,但太阳看上去比北京还明亮。下了飞机,地面炎热的一片,高原上的阳光让我睁不开眼。

 

我们坐车走了好长一段路,才看到了一些绿色的树,少得难以形成阴凉。路上时而有赶车的黝黑的人,戴着草帽也无济于事。路上扬起很大的尘土,四周是黄色的土山,也有一片高粱地、卷心菜地,沿途还有些土垒的房子。到市中心了,也有小饭馆、洗衣店,人也就多一些了。

 

路上,我一直在想这片土地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我们到了住所,收拾了一下,就去当地的一家小餐馆吃午饭,那时已是下午320了。我的座位背对着窗户,后面大概是一条小巷。偶尔回头发现了五彩缤纷的水果与蔬菜。水果有杏、李子、桃、梨、苹果、西瓜、葡萄,还有一种没有见过的瓜堆满了小贩的车子。

 

这里的菜种类也不少,丝瓜、茄子、西红柿、柿子椒、荷兰豆、洋白菜,还有新鲜的大白菜、土豆、胡萝卜等。这里的菜味道都很浓,辣椒和盐是必放的。

 

西宁的气候很干燥。中午又热又晒,早晚很冷,水象冰冰一样刺骨。西宁一直下小雨,我们到的那天(720)达到了30。但早晚要穿长袖,盖厚的棉被刚刚好。嘴上已经起皮裂口了。

 

 

塔尔寺—佛教圣地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海拔2600m

 

塔尔寺的建立过程有一个由来。

 

传说藏传佛教教宗宗喀巴大师的母亲在放牧时生下了他,胎衣被埋入土中不久便长出了一棵菩提树,树长上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有一个佛像。宗喀巴大师便是佛教传人。在宗喀巴大师于西藏主持宗教改革时,母亲非常想念他,让人带给他自己的一缕白发,希望他能早日归来。宗喀巴代话给母亲:“如果想念他,就在生他的地方盖一座塔,这样就能和儿子面对面的交谈”。此塔便是塔尔寺的前身。

 

塔尔寺内有白银铸成的高大的佛像,为了防止氧化,外面镀上了一层金粉,上面镶嵌了珍珠、玛瑙。文革期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塔尔寺被保存了下来。佛像两边各挂有一个象牙,是清朝日本佛教徒赠送的,上面还搭有白色的哈达。头像上面亮着灯,佛前亮着许多盏酥油灯。供奉佛要有“七供”,酥油灯算是供品,佛前二十四小时长明。酥油灯不会产生黑烟熏黑佛像。内壁由不透明的有色矿物画成,已有400年历史了。

 

塔尔寺内有大金瓦寺,佛像用一万两黄金铸成,还有小金瓦寺,寺顶用几千两黄金做成,相当于今天的法院。

 

寺外有许多朝拜的人,他们的样子很虔诚,大幅度地趴下磕头,起来再趴下,这叫磕长头。导游说:“象这样磕头要十万次才能许灵验一个愿。很多异乡人不远万里来到此地许愿,就住在这里,有时甚至只吃很少的东西。这样的跪拜既可以修身养性,也可以锻炼身体”。我又看了看那些长拜于地的人,他们衣衫破烂,袜子也磨破了,脸上没有表情,机械地一下一下地拜着,无一例外。旁边坐着两个喇嘛,一个数着十元一张的人民币,另一个对着他窃笑。我当时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这成千累万朝拜的人,心中是些什么“心愿”,有什么人会了解他们?这三个人的表情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寺内有个寺院我印象很深,寺院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一样。喇嘛要学13级,每级最少也要学13年。最高的密宗院,相当于博士学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医学、天文、地理、算术。学习医学的人可以到西藏医学院继续深造(藏医治愈风湿、高原病、胃病很有效)。这个寺院很阴暗,牛油味充斥着整个空间。四周围是藏经龛,千佛像,主座有三个,班禅和达赖各设一座。其中一个座位被一个大柱子挡住了。导游解释说:“班禅、达赖不会同时坐在这里”。中间一大块地方有很多排列整齐的长凳,用毛毯包着,用来供喇嘛们念经。竖着有168根大圆柱,柱子上包裹着龙毯,是内蒙王子赠送的,至今已有八十多年了。喇嘛从早晨5点到上午8点到这里念经。

 

制作酥油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塔尔寺里有上画院和下画院之分,由各院的人每年轮流制作一次。有专门制作和研究酥油花的喇嘛,他们不用念经,潜心地制作,一年更改一次图案。我们眼前,前一年的则被化掉。酥油花是用牛油制成。要先用麦秸预构成轮廓,再和入酥油成型,最后用有色矿物质容入着色。酥油花大都在冬天作,为了防止化掉,制作者要不断地把手放入冰冰中冷却。每年正月十五的灯节,新的作品就回出现,它被放入玻璃柜中,内有空调来保持温度。酥油花确实很精美,每一朵花都分出七、八层,雕刻手法十分细腻。这是藏族人民供佛的工艺美术杰作。

 

整个寺院外围是喇嘛的住所。山坡上坐落着一排排外观有别的房屋。全白色的房屋住的是普通喇嘛,而那些镶有红边的房屋,是供活佛居住的。现在有十四位活佛转世。

 

 

鸟 岛

722、星期二)

 

 

湟源县鸟岛,是青海的著名风景区,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

 

鸟岛每年都有数百种鸟成千累万飞到青海湖边。青海湖周长360公里,最深处36m。我们来的这个时节大部分鸟都已经离开了。但岸边仍聚集着很多鸬鹚、鱼鸥。

 

我们坐上小艇在青海湖上畅游(10元),离湖边的岩石很近,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它们。许多鸥在头上盘旋,发出优美的叫声,它们时而潜入水中,时而双双飞起,水声伴着鸟鸣,我象是已走到了天涯海角。

 

中午在鸟岛宾馆吃饭—鱼宴。

 

晚上到达青海湖宾馆,热情的藏族人为前来参加这次会议者献上白色的哈达和青稞酒。饭后,藏族演员们表演了民族歌舞。大家纷纷跳起舞来,我和一位藏族小孩儿一起跳舞,他的舞步很好看,带有民族色彩。他穿着白色长袖衣,下面是棕色的长裤,脚上挂着铃铛,随着节拍响着,我跳得如痴如狂,仿佛世界就剩下我俩了。我太兴奋了,床也太硬了,我一晚上没有睡着直到清晨7点。

 

 

格尔木途中

723

 

 

今天一行人一直在路上奔波直到晚上十点才到达青海西部的重镇格尔木市。另一辆车有故障,现在是凌晨1点,他们可能还在路上。

 

这里的夜晚很冷,凉得不敢用水洗手洗脸。

 

我们从西宁出发,沿着整洁的青藏公路而行。离开了青海湖,车开上了橡皮山(3871m),青青的草铺在平缓的高原上,牛羊成群的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我们跳下车,欣喜若狂地奔向大自然的怀抱。我忘了自己一夜没睡,兴奋得追着羊群跑,我和它们这样近的在同一片草地上,听着咩咩的叫声,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只羊,忘了自己身居何处了。高原上早晨的太阳最温柔,慷慨地给予万物光和热。

 

太阳升高了,最强的阳光是中午一、两点钟。干涸的地面反射着耀眼的白色。

 

中午路过都兰县(海拔2900m),吃过饭又匆匆上路了。

 

往西走便能看到茫茫戈壁和辛苦的人们开垦出的绿洲,一块黄沙中闪亮的翡翠,让人看了爱不释手。一片苍凉的沙地映入眼帘,这里被称作800里翰海。顽强的红柳为这里增添了几分绿色,给那些在荒漠上行路的人一线生机。红柳的叶子是管状的,越往上越削尖,一捏里面是空的。绿色的叶中一簇簇白花,不知那是否可称为花,白色的毛毛状象蒲公英,弱不禁风的性格,里面裹了长圆型的大概是种子之类的小生命。

 

红柳的根有几米深,沙地上隆起的一大团沙丘就是一棵红柳。沙地硬邦邦的,失去了太多的水分,红柳的杆是白色的,象是枯死了,但它生命力十分的顽强。

 

车开了很久,此时已是晚上八点多,我才发现日光已经黯淡,余辉正渐渐地被天边的云覆盖掉。我忘记了白天烈日的侵袭而更加留恋这一刻。太阳对于这片土地是如此的重要。当最后一抹光辉消失在天边的一刹那,大地立刻变得阴冷没有了生气。白日耐旱植物不再显得那样顽强,一切都变得苍白无力。我们又只得等待着明天的太阳,等待着它再一次赋予我们新的生命。

 

 

文成公主的传说

 

 

在我们奔赴鸟岛的路途中,青海日报何处长导游般的讲解,充满了当地人们对文成公主的种种传说。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在佛教中被称作绿度母(后来在莫高窟中看到)。唐朝时那里的交通工具十分不便利,文成公主从内地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西藏。唐太宗送予文成公主一面日月宝镜,从宝镜中可以看到家乡,以解思念家乡之情。文成公主翻过这里的一座高山,只见山背后一片荒凉,在看日月宝镜中的都城繁华似锦,她伤心之下摔了宝镜,此山从此得名日月山,宝镜化成了日月亭。文成公主日夜思念家乡,她的泪水汇集成河,这条河由于地势的原因向西流去,便被后人称为倒淌河。传说为美丽的景色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车窗外绿色的山被阳光抚摩着,像披上了锦带,眼前是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像一幅美丽的油画。车继续向前驶过一条曲折的山路后,日月山(海拔3510m)的另一面出现在我们眼前,果然是另一幅画面:土地干涸、寸草不生。

 

印象中最美的景象是去青海湖的途中。青海湖远远望去像是一幅画,湖天相接茫茫一片,大片的油菜地环绕湖旁,这样的衔接湖水和田地恐怕在此处才能见到。

 

 

格尔木盐湖

 

 

格尔木是工业城市,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7万,主要以产钾肥闻名。

 

盐湖很大,如果用盐铺成12m宽、8m厚的路,能从地球一直铺到月球,够全世界的人口吃一亿年。

 

去钾肥厂途中,路是用盐铺成的。对车轮的腐蚀性很强,雨天路很滑。

 

钾肥厂分为分离、粗加工、细加工几部分。厂房附近分布了几个大盐湖。白茫茫的盐浮在湖面,象似冰天雪地。厂长给我们解释,大量的钾肥是从盐湖里的光卤石中提炼出来的。光卤石的成分为氯化镁、氯化钾。经过分离,使钾离子与其它物质结合形成钾肥,剩下的卤水含有未分离净的钾离子再排入盐湖。

 

盐湖区很大,汽车费了些功夫才绕出了盐湖,几次险些陷入盐路里,几经周折,汽车由塔市又在宽阔的大道上,向北边的祁连山驶去。

 

下午某时在大柴旦吃了饭,我们又上路了。车全速行驶在去往敦煌的大道上,这个城市究竟是怎样的呢?

 

路很漫长。当我醒来时已是下午六点多了。每到这时我就更加佩服司机的毅力。车丝毫没有减速,我们已经进入甘肃地境。只听见有人说大约要九点半才能到达敦煌。

 

我向车外望去:连绵起伏的祁连山上皑皑白雪,层层的云朵翻卷着。祁连山的北面,长满了荒草,阳光很充足。大自然赋予南面的是丰富的矿藏。然而,阳光并不能改变甘肃地区的贫穷。

 

前方的山上布满了乌云,不久我们就来到了这里,果然是下着小雨。此处是甘肃省敦煌路段,马路的右边太阳普照,马路的左边风雨交加,人被吹得透心凉,大家哆里哆嗦的留个念后就撒腿往车上跑。

 

夜幕降临了,车加速前进着,惟恐被黑暗吞噬掉。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烟,只有头上的星星在眨眼。我们走着时间隧道,四面很黑,不知道正在经历着哪个世纪。

 

前面有灯火了,一闪一闪的带给了我们光明。敦煌市就在眼前了。

 

敦煌夜景很美。对于我们许久都没看见人烟的人来说,这是个繁华的小城市。每每长途跋涉后发现这样的小城市都很惊喜,我从来没有想过城镇与城镇之间会有这么遥远的距离。

 

 

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725

 

 

沙漠,永远是用炽热、干旱、饥渴一类的词来描述的。没有见过它,令人神往;触到它时,才知道难以亲近。

 

脚里总是沙,倒出来也没有用,让人难以举步,黄沙反射着白光,向上腾着热气,让人睁不开眼睛,此时的嘴干舌燥,爆着皮,满眼的沙,一眼看不到路。我们骑着骆驼,好象远古的丝绸路上的商队,也是那样的辛苦。

 

一直不清楚莫高窟是什么,这次看了才知道如此伟大,感叹得不得了,无疑于上了一堂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乏味的报道和对爱国主义的宣扬怎么也不比今天我亲眼见到而所能感受的。老师对祁连山的位置强调再三,勉强记忆后考试完就给抛开的我,如今再也不会忘掉眼前的祁连山:山顶上的终年积雪和倔强的山脊。

 

带有浓重口音的异乡解说,黑漆漆的洞窟,仅两个小时的参观,并没有让我对莫高窟有更深的了解。对敦煌宝藏的大量遗失,我感到很悲恸。那些精湛的绘画技巧背后还应用了代数、几何的知识,象反弹琵琶的大胆创新使我惊叹。

 

古人对佛的发展视为三个阶段: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并充分地把他们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期望融合在一起,塑造了三代佛像。仔细看看脚下踩的砖也不同凡响,有莲花砖,有青龙砖。莲花是纯洁、吉祥的象征,我们脚踏莲花仿佛也入了极乐世界,象似神主宰了我的灵魂与感情。

 

之后,遇上一位老敦煌学者(敦煌博物馆馆长),带着我们在临摹石窟洞里详细地讲解着每一个故事。他面容慈祥,笑容可掬,对敦煌艺术颇有了解,谦虚的说自己只有十几年的研究。我敬佩这位老人,象他这样做着鲜为人知的研究的不知还有多少人。不来这里,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在你漫不经心的读书时正默默奉献着自己。

 

这次感触很多,有的事在当时并没有在意,回来后想起了又激动起来。

 

 

返回西宁

727

 

 

在去往北山招待所时,天下着小雨,山路发生了滑坡。当时天快黑了,随时都会再滑坡,危险程度很难预料。后来决定空车闯过,一场风波,有惊无险,我们这些未见过这种场面的就以为是大难不死了。

 

同去的几个孩子我算大些的,有上小学四年级、初中三年级和刚刚高考完的,来自北京、河南、深圳等几个省市。我和一个深圳的初中学生说话很投缘。她一直抱怨她妈妈管她太多:英语没考好就要她考TOFEL,初中没毕业就让她考虑以后学博士后……

 

在车上她饱含感情地唱着:“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她的妈妈坐在下面看着她,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母爱,用掌声为她节拍,待到歌快唱完了,这位妈妈才神经质的想起了什么,急忙从书包里抓出相机,象做错了事一样的连忙抢拍了一张照片。相机在倒卷,母亲遗憾的说:“不知道照上了没有?”这样生动的母女感情,在旅途中便很容易地向人流露出来,不知道小女孩能否体会到这些!

 

在北山森林与一位卖鹿角菜的土族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一家六口人,一年收入仅3000元。老人说:“这比以前生活好多了。”我们向老人讨了个塑料袋,一定要给老人一毛钱。

 

不到青海,永远不知道青海的辽阔;不到800里瀚海,也不会知道还有那么多丰富的矿藏埋在地下。我问过几个人,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对我说清楚为什么至今这么多的土地还荒芜着,资源如此丰富的青海为什么还很贫穷。他们只是说:“想象中的离实际还差得很远”。

 

也许有一天我能看到真正富饶的青海,也许我也能开发这片土地。我对祖国的大西北已经充满了感情。

 

我想,下一个目标就是西藏了。

 

1997年8月3补充)

 

 

2001-5-2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