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热血”——知青问题思考之一 作者:木瓜


 “青春”与“热血”

                       ——知青问题思考之一

回顾知青岁月,常有人提到“青春和热血”这个词。曾在云南农场的上海知青编辑的《勐龙记忆》书里,赵凡题的:“青春和热血谱写的篇章”这几个字被放在了最前面且占据整整的一页。事实上它已不单单是一个词组了,它体现出的是对知青历史的一种观点和看法,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青春”很容易理解,对于知青来说,那就是当年下乡的那段岁月,对底层知青来说,同时又是漫长的十年辛苦劳作的一段生命。“热血”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激情燃烧;头脑发热;热血沸腾;无所畏惧;奋不顾身。它具有一种狂热性。

那么知青是否有过“热血”?产生热血的原因是什么?知青的“青春”和“热血”又是处于一种什么关系呢?

根据本人对十年云南农场岁月的感受,我把知青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是68年到71年9月林彪事件发生。68年最早下乡的一批知青基本上是在没有其它出路的情况下自己报名来的。大部是66、67届初、高中毕业生,经历文革初期的运动,多少还带有那个年代的理想和信念。在当时的政治气氛和一部分人的带动下,加之年轻人刚下乡时的新鲜感及互相竞争表现,“青春”确实和“热血”相伴热过一阵。接下去知青大批下乡“一片红”。绝大部分人是被“裹挟”而去。大多是68、69、70届初中毕业生,少有理想的束缚,较现实。他们没有把热维持下去,处于不稳定的微热状态。到71年9月林彪事件发生,知青群体已经是由一开始的热慢慢地冷下去了。产生原因我认为有二条:第一是林彪事件发生使得许多知青对理想和信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大脑冷静了许多。第二,此间许多知青都经历了探亲回城,城乡的巨大反差使他们逐渐现实起来。大部分人付出没有回报也使他们心冷,加上家长的规劝(家长不会头脑发热),因此,再热下去的基础已经没有多少了。

第二阶段是从71年9月到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这段时间是什么状态呢?我觉得是不冷不热到冷的过程。曾经开始最热的一部分人有的提干,有的读大学,获得了一定的回报。读大学的走了,提干的一部分人还会热一阵。随着一大批老干部的解放,有权人的子女也各显神通地离开了农场。每一个人的离去都动摇着知青的信念。加之劳动生活丝毫未有改善。这时已不是热不热的问题,而是人心不稳的问题。还记得知青家长李庆霖72年底给老毛写的那封信吗?那是在向老人家诉苦的信,也是向国家诉苦。那年头可以说是知青苦,家长也苦。不到熬不下去时,谁敢写?在新闻严格控制的国家里,73年4月把它和老毛的回信一起公之于众,这已经说明了知青问题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老毛也只能寄点钱“聊补”一下。可见此时人心是冷的,何来的热血?

第三阶段是76年10月到79年知青大返城。自四人帮倒台后,知青残存的热血又慢慢地燃烧起来,到了78年底至79年达到高潮。这时的“热”已远远超过了68年开始时的“热”。他们罢工、卧轨、请愿、游行、绝食、下跪。虽然“热”的形式反映同前面的“热”相同,既:激情冲动;头脑发热;热血沸腾;无所畏惧;奋不顾身并带有一种狂热性,但性质却是完全不同。前面的“热”是以理想和信念为主体,也掺杂着部分个人私念和愚昧的成分。而后面的“热”却是完全为自己,为知青这个阶层的利益。让我们比较二者的口号就能体会到二种热的成分了,前面热的口号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消灭帝修反,解放全人类”;“革命加拼命”;“为了祖国的橡胶事业”;后面热的口号是:“我们要回家!”归结以上叙说,可见知青的“热血”是出现在知青岁月的二头,而二头的“热血”的本质却又大不相同。中间部位是以冷为主的,下面是我根据以上叙说和个人的感受将“热血”指数做成图表。我将其连起来,可见图形呈倒抛物线状。

知青"热血"指数图:

   

从上图可看出,知青群体经历了一个一开始还存有为理想事业奋斗的热情,到中间的迷茫,无奈,压抑,万马齐喑的状态,再到最后由自己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曲折变化过程。其中林彪事件和四人帮倒台这二件事情的发生又是知青转变的拐点。这既是知青冷热转变的过程,同时又是知青群体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过程。这些过程反映可从云南知青出的二本书里得到反映。前面的热可从《勐龙记忆》中看出,后面的热可从《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得到较为完整的反映。

我暂将前面热的那部分人称之谓“理想派”。后面热的那部分人称之谓“现实派”。

“理想派”那部分人的“热血”因为同国家的政治要求合拍,他们中的许多人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回报。因此他们中的部分人总喜欢强调“青春和热血”这个词,并有将此代替知青青春的全过程的意图。

“现实派”那部分人的“热血”由于同政府的方针不合拍,总体的日子不太好过。他们基本上不提这个词组。这个词带着热情和自豪,有一种粉饰“上山下乡运动”的意思在里面。他们不说“热血”,只说“抗争”。

因此,“青春和热血”这个词组是不能替代知青所走过的全部下乡岁月。个别人从开始一直“热”到最后,至今依旧热情不减,那也仅为极少部分人。这样的人任何时代都会有,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有人喜欢把“青春和热血”作为标签贴在自己下乡的历史上,那完全是个人的自由。但如果总想往知青这个群体上贴,就有点讨嫌了。

 

 木瓜文集:http://hxzq.net/showcorpus.asp?id=6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