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万名老三届知青40年后再相逢 追忆难忘岁月


www.xawb.com 2008-11-02 07:59:06 西安晚报
 
 

见到老同学,老知青异常兴奋。记者 薛雯 摄

  本报讯 (记者 薛雯 实习生 赵波) “旗上都写着字呢,赶紧找咱学校!”昨日,兴庆宫公园里一派热闹景象,“陕西老三届知青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大型聚会正在这里进行。为期两天的聚会刚一开始,就有近万名老先生、老太太赶到现场,忙着寻找自己的“组织”。

  再远也要来见见老同学

  握手,相拥,欢声,笑语,掏出小本本互留电话,端着相机、DV合影留念……昨日上午10点左右,从兴庆宫公园南门外,到公园内沉香亭附近都挤满了前去赴会的老三届知青。久未谋面的老同学们一相见,就急切地问着对方近况,紧握在一起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老知青潘秦信说,最开心的就是能和那么多几十年没见过少年同伴相见。除了家住本市的老三届,还有不少人是从外市甚至外省赶来的。市第二十中学67级返乡知青吕创性,就是一大早从渭南合阳县赶来的。60岁的他得知聚会消息后很激动,用他的话说,“能和这么多老同学见面,真是件让人兴奋的事,再远赶来也值得!”

  曾就读于西安市第一女子中学的尤玲女士,本来要在家看孙子,可为了参加这次聚会,硬是让儿子回来“替班”。而儿子对她也相当支持,放弃了原定的踢球计划,留在家里看孩子,“解放”了妈妈出来聚会。

  见到入团介绍人

  “当年我入团时,还是你给当的介绍人呢!”在写着铁一中校名的旗帜下,赵忠和秦玉海两位老校友一碰面,就开心地聊了起来。62岁的秦玉海先生是该校66级1班学生,为了赶赴这次聚会,他还特地准备了一本自己的全家福相册,“这个是我孩子,这个是我侄子……”

  在市第四十一中团队里,一张有些泛黄的旧照片在同学们手中来回传递。“这是1968年我们送一位同学参军走时照的,照片背后还写着大家名字呢。”同学们看着照片,忆着当年。

  少年变花甲 爱国情怀不褪色

  老三届是指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文革时,当时在中学的这三届学生,基本都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当了知青,经历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昨日的聚会也是老人们忆昔日、叹今朝的聚会。

  回想起40年来的祖国及个人发展,老人们感慨万分。“要是没有恢复高考,咱们中不少人肯定还在种地,更不会有这么多人在专业技术领域有大发展。”“那会儿物资多紧张,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如果没有30年前的改革开放,咱国家哪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尽管从青春少年,成为花甲老人,但老三届们关注祖国的情怀毫不褪色。

  周总理侄子周秉和:陕西是我第二故乡

  本报讯 (记者 曾世湘) 在昨天的活动上,献给所有知青朋友们的文集《岁月》及真实记录陕西知青生活的画册《情系黄土地》进行了首发,还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大合唱《我们曾经年轻》,将现场的老三届知青们唤回到昔日的岁月里。

  曾在陕西插队的北京知青、周总理的侄子周秉和,也专程赶到了活动现场,他激动地说,“40年前我来到陕西插队,对陕西有很深的感情,这里可以算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和很多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现在回忆起来,当年的经历给了我很大收获,是我一生的财富。它锻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乐观地处理各种问题,现在我们大家都很怀念当年的情谊。”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