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想起了一桩往事 作者:許樹錚


 

 

  也想起了一桩往事  


    看子扬兄贴子,黄昏之人竟也想起了另一桩往事。

下乡未久,大约是1969年,外交部(因文革瘫痪,很多老人靠边,急需新鲜血液)带着南外校方提供的插队学生名单,来我们后巷公社调知青,事先母校老师已悄悄告诉了我的父母,据我所知不少同学也消息灵通知道了,尽管我对此不抱希望,插队后巷的南外知青中高干子女甚多,轮不到我,我还是挺兴奋的和大家一样静观其变。

结果如何?公社里对我们南外知青严守秘密,将两个没有一点外语基础的当地公社干部的子女陈某(女)蒋某(男)“推荐”了上去,难道四五十名南外知青没有一个政审通得过?据闻镇江专区的理由是调南外知青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扰乱整个插队知青的人心。” 此事做得十分诡秘。这二位农家子弟因此进入外交部工作,直到现在。不是因为我们南外学生在此插队,当年他们怎么可能进入外交部?

机会啊机会!

事隔三十余年,某日,一跳槽老同事来电,问我认识陈XX否,我当然认识,初下乡时,常去镇上老街,其即邮电所对面一幽深的老中药铺里很文雅的售货员,料应是我对中药一向有兴趣,当初如何认识已记不得矣,相遇则柜里柜外总要交谈一会,此人对知青很是同情,言谈落落大方,故而印象很深。次日同事即介绍我与其生意伙伴陈某的弟弟见面,承告,其姐一直在打听我……近日网上看到她已是欧洲某国总领事,不时有对到访人士讲话……岁月如歌,还未退休。

 

                                                           2010-01-31 2           

 

 

附 子扬兄原贴: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桩往事。七二年,我在农村插队,一天,大队通知我们知识青年点接待一位客人,这是一位来自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她来我们公社招生,乡下没有招待所,就安排在我们这里了。

这位老师白天忙她的工作,晚上就和我们聊天,当她知道我们是原南京外语学校的学生时,非常惊讶,也很同情我们的遭遇。我到现在都记得她当时说的话,“我们到这儿来就是想招你们这样的学生,很可惜,你们的政审不合格。”接着,她又鼓励我们不要把外语丢了,多学点东西总是有用的。

这位老师走了以后,我们一些同学又拿起了书本,记得当时不知从哪儿弄了一本外语学院大二的法语书,每天晚上凑着昏暗的灯光学法语。我甚至悄悄地写了一篇法语文章,准备什么时候万一有口试的机会,不至于措手不及。

几十年过去了,我始终没能等到那个口试的机会,但在当时,我们在农村前途渺茫的时候,那种等待就是我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10-01-25 19:2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