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采风:红树林·清境农场 作者:隐于市井


 

 

  台湾采风


        红树林

红树林,挺美的名字。从台北市区搭乘捷运(地铁)往淡水方向,大约半小时就到达红树林站。登上车站顶上的观察台,只见台北母亲河--淡水河的入海口,水浪连天,距入海口数公里的拐弯处,一片片灌木郁郁葱葱,林中又有水道相连,树林面积约六、七十公顷,不时有鹭鸶从树头飞掠而过。时值海水退潮,露出泥泞的浅滩,望远镜下,三三两两的水鸟在觅食,小白鹭、黄头鹭似乎十分惊喜,正在啄食小鱼、小蟹。

这里就是台湾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淡水河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其确切位置是淡水河右岸竹园至竿秦之间的沿岸。在捷运红树林站的二楼辟有红树林生态展示馆,台湾林务局罗东林区管理处的义工热情地在展示馆向我们作介绍、解说。随后我沿着木栈道,在林区徒步一小时,对红树林作了一次近"零距离接触"。

"红树林"的名称,源自一种红树科植物,这种树的皮可以用来提炼红色染料。红树林泛指像红茄这类生长在河口、海岸沼泽区域的耐盐性常绿树林。它又有"潮汐林"的别称,涨潮时树身下半部泡在水中,上半部看起来像长在水面上的树林。退潮后,露出泥质的滩地。

据说,在缺氧而又高盐碱的沼泽软泥上,种子难以发芽,幼苗难以生长,于是红树林植物衍生了先发芽、后落地,再生根的独特繁殖方式。经开花、结果,种子成熟后,不从树上脱落,而是留在"娘家",胚芽开始发育,渐渐地长成带有长长胚茎的"笔状胎生苗"。原来,"胎生"并不是动物的专利呢!

置身红树林,可以看得见,它的绿叶下是无数七八寸长、肉乎乎的苗,像一杆杆带尖的笔悬挂在树枝。它从母体吸收营养,"孕期"到成熟时,这些"笔"才像小椎子一样,直直落下并插入软泥中,开始生根,其顶端本来形似树根的部分,倒长出了新叶。

也许你会说,这些胎生的小苗不一定正正地落入泥中,没关系,"胎儿"头重尾轻,通常涨潮时它的头也不会漂起来,借着海水还能扶正苗体,让"笔尖"在海水的浸淫中长出根来抓住大地,开始独立生长。即使潮水太猛,也能乘着潮水,飘流它方,重新落地生根。胎生苗可在水面漂流数月,表皮含有不好吃的单宁酸,避免软件动物及甲壳类的侵袭,于是能迁播远方繁衍。

数据显示,全世界的红树林面积约为1000万公顷,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咸淡水交流地域。台湾原有红茄冬、细蕊红树、水笔仔(大陆称作"秋茄")、五梨跤、海茄冬和榄李六种红树林植物,如今前两种已经绝迹,还有四种零星分布在西海岸。原来,红茄冬和细蕊红树最多生长在高雄泻湖,后来兴建港口,水泥码头替代了泥沼,于是红茄冬和细蕊红树就绝迹了,那时候还不知道生态保护么。

红树林生态生物繁多,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自古以来,与红树林沼泽地相连的岸边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红树植物及其土壤对某些重金属,如镉、汞、锌及铅有相当程度的吸附及固定作用。

通过望远镜观察到,这里有许多招潮蟹、弹涂鱼、玉黍螺。义工介绍说:眼前整片的水笔仔红树林,可以保护河岸不受大水冲击,过滤河川中有毒物质,拦截泥沙河水。同时,通过食物链转换,供养许多浮游生物,丰富了淡水地区的渔产,是虾、蟹、鱼、鸟等野生动物的"乐园"。红树林本身的经济价值之高,据美国科学家计算,1公顷潮间沼泽地(包括红树林),作为海岸保护和鱼类繁殖系统的价值,每年可达7万多美元。

曾经因为周围过度开发,淡水红树林一度面积减少。近十几年来,台湾环保意识高涨,民间团体热心护林,消失的部分红树林又长了回来。几年前有计划修筑一条高速公路在林子边上经过,因环保团体抗议而作罢。树林周围虽然有数万居民,但楼房排水管道做到地下化,污水经过处理后才排到远远的外海。所以红树林保护得较好。

眼下,红树林已成为台湾环保教育的一个最佳场所,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认识大自然。红树林这一古老、顽强的植物,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凸现它是人类的珍贵朋友。

 

 

  清境农场的异域风情

从雾社接台十四甲线,一路往上爬,即可抵达著名的清境农场。隶属于"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所辖三个山地农场之一的清境农场,位于南投县仁爱乡境内,风景优美,气势雄伟,空气新鲜,气候宜人,向有「雾上桃源」之称。场部设于幼狮山庄,与埔里、日月潭、雾社、庐山温泉、翠峰合欢山,成为一系列之旅游胜地。

清境农场原名为"见晴农场"、"立鹰山农场",在义民来此开垦之前,原是一片原始森林,人迹罕见。自民国50年国有土地放领后,开始种植高山农作物,梯田耕作,形成特殊景观。当时的行政院长蒋经国先生有感于此处"清新空气任君取,境地优雅是仙居",便将当地正式改名为"清境"后,延用至今。

清境农场的海拔一千七百至二千一百公尺,平均温度摄氏十六度,年雨量一千至二千厘米。目前,种植温带落叶高级果树,以水蜜桃、梨、苹果、加州李、奇异果为主。其次,种植高冷地蔬菜,有甘蓝菜、翠玉白菜、豌豆苗、菠菜等。场部直营茶园种植面积约五点五公顷,茶叶质量甚佳,附设有茶叶工厂,研发制茶技术,每年均有新法制品推出。原来的思源池游乐区,现在开发为「小瑞士花园」,其中,奇花斗艳,美不胜收,以种植温带花卉,如郁金香等为主。

清境农场除了自然景观迷人外,农场周边也有不少人文素材,值得细细品味!漫步清境观光,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一些店家的招牌,沾上了云南味色彩,就连走进当地的山庄旅馆,老板操云南口音招呼客人,踏进餐厅内,看到菜单上,也是列了许多云南的地道菜。

清境农场隶属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管,所以,农场内的生产成员,大都为退除役老荣民,更确切地说,清境农场设置之初,是为了安置从泰缅边境撤退的"义民"。原来,这群来自云南省的孤军,他们曾经参加反共救国军的游击队,随之来台的家眷,都是摆夷(傣族旧称摆夷,如今在大陆,"摆夷"已经沦为贬义词,如果到西双版纳旅游,千万别称"摆夷",以免引起民族矛盾。就像到美国,你可以叫黑人black,但是别叫他negro一样)、瑶族、傣族、阿佧族等少数民族,如今,事隔几十年,他们仍然保有家乡的风土民情、节令习俗与饮食习惯。而数百名当年的"孤军",到清境落地生根,成了"义民",现在子孙成群,种果树、栽植花卉的事业有成,成了标准的果农、花农。

在当地观光促进会及社区发展协会的努力下,还成立了"滇缅文史馆"。展示出许多异域孤军及少数民族的老旧照片,其中如五十年时随政府撤退来台的反共政府军李弥将军的照片,有非常的记念意义。未来有望在各界的支持下,能持续将它打造为更完整的社区文化空间。

提到清境的云南风情,当地的"老义民"会字字血泪,说上三天三夜,聊也聊不完。清境农场内,设有五个聚落,其中,博望、寿亭、定远等村落中,住着很多都是当年流落"异域"多年,从滇缅山区迁来的"义民",男的多是来自云南,妇女则多是摆夷血统,相传是大陆转战滇缅时,途中娶来的摆夷姑娘。这些人,迁到清境生根,不过,他们仍吸水烟筒,穿传统筒裙,吃云南菜,跳摆夷舞,说云南、摆夷传统方言。见晴度假花园山庄就是一个典型的云南摆夷家族,他们不但相互以云南方言沟通,餐厅的菜单上,也有地道的云南菜,尤以"云南摆夷宴"、云南大薄片、云南酥肉、云南豌豆粉等最受老饕欢迎。其中,最特别的酥炸"香酥竹虫",香酥爽口,过饭下酒都十分适宜;与许多香料一起綑绑而下油锅的炸「包料鱼」,虽然外表看来有点不起眼,口味却是非常特别;还有以碎猪肉跟多种香料混合包裹于菜叶中、类似虾松的"锦撒(缅甸语)",都是到此一游不可错失的摆夷风味美食。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