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行程二万:遭遇24道拐 作者:banjin


 

 

屈指行程二万:

  遭遇24道拐


    人家都是“探询”“踏访”24道拐,板四爷为吗儿是“遭遇”24道拐呢?说来话长。早在两三年前,网上流传着一张照片,照的是一条盘山公路,九曲十八弯的盘桓在一座山上。。。这就是那张著名的困扰了二战史学界很多年的“24道拐”。

话说1943年5月,美国随军记者为了报道史迪威公路,拍摄并发表了这样一张照片:军用卡车缓缓行进在一段蜿蜒盘桓着20多个弯道的公路上,。。。世界为之轰动。从此,“24道拐”以其险峻奇特,坚忍不拔,成为中美团结抗战的象征。几十年来,“24道拐”一直被认为在滇缅公路的某段。然而,并没有人找到过“24道拐”的确切位置。

当时本坛勇敢的瘟爷爷还为此买了部别克去“探询”过“24道拐”,板四爷为此仰慕瘟爷爷许多年。。。后来,有位云南的二战学者戈叔亚经过多年的调查,终于在贵州西部晴隆县发现了“24道拐”,虽然对于晴隆银民而言那实在算不得是什么发现。晴隆小女子邓茜写了一部畅销书《历史的弯道-24道拐》里面就有“没想到,这个路段居然在外面这么出名”的感叹。

那张著名的“24道拐”老PP

板四爷自云南返回时路过贵州,由于后面还有解州关帝庙、盐池、晋祠、五台山等老PP的任务,自昆明出来又在石林、大爨碑逛了一圈儿,时间是有些紧了。路上不断收到昆明孙猴子的短信:“对旅行者来说贵州非久留之地”“离开黔境当无忧”也算催促我们尽量快跑。。。谁知,一出胜境关就陷入与盘县破烂不堪的国道的纠缠,到了晴隆板四爷已经精疲力竭,这里的G320路况稍有改善,为了当晚赶到黄果树,急于赶路的板四爷咬紧牙关尽量提速超车基本上忘了“24道拐”这回子事儿了。一个岔路口闪过,“24拐!”疾驰间传来四奶奶一声惊呼,板四爷脚下就狠狠的踩了刹车。果然在路的左手边一条不起眼儿的砂石路边立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好险,我们差点儿与它擦肩而过!真没想到这入口处早在1988年就立了这块石碑,可是到了2002年才被戈叔亚“发现”这发生在“抗日大国”实在是有些悲哀!身后一辆邮车鸣笛要路,板四爷让开后它一头扎进“24道拐”绝尘而去,看来现在道路仍然可以通车,这从某种意义上扇了近年来祸国殃民的豆腐渣公路一记响亮的耳光。

跳上车,板四爷加速沿G302向山上爬去,期望在日落前找到一处能俯瞰“24道拐”全景的位置。G302甩了个大大的弯,爬上晴隆山又掉头奔“24道拐”而来。路边有家“24道拐酒家”占据了在G320上观察“24道拐”的最好位置。板四爷在院门前和店主人商量:让我到对面院墙边拍张照好么?主人拒绝板四爷进院子拍摄,说前面县城里可以看见“24道拐”。明明就在脚下却不肯方便一哈,真算见识了晴隆人!爬上酒家左手的碎石堆见对面山顶有安全栏杆,隐约还有人影晃动。用长焦拉过来看了,板四爷坚定了:“今天老子就是要看全24拐!”进了晴隆县没多远,G320路边有一“24道拐”宣传栏,上面就是那张著名的老PP,还附有详细的说明。那个口口上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停着辆车,顺坡上去是座烈士陵园。板四爷判断那就是“24道拐”的顶端,在那里应该可以从老PP相反的方向俯瞰“24道拐”全景。车刚停稳就有一壮汉堵着门问:“洗车么?”“不洗车五元停车费...洗车十元外带停车!”TMD顶烦这强买强卖了,再说这一带山水洗车都是五元,懵傻子呢?板四爷也不搭话一脚油就又上了G320直奔了“24道拐”路口。

这里虽然是制高点,但是“24道拐”的全貌还是看不到。自“24道拐”上一农民模样的中年人,向他打听何地能俯瞰。那人绕着板四爷转圈,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所答非所问:“你是搞摄影的?”哼,要是叫俺那老FDP熊GG听见不抽他Y的才怪,俺像是“搞摄影的”么?“这是你的车?”“嗯,这车能上去,有人带路也就20多分钟吧。。。”边说边捏起三根指头搓起来。。。咳,夜郎子孙啥时候学成这样了,不就问个路么?!想当年“不知有汉”还有些可爱,现如今“只知有钱”实在可恶!

谢绝了那汉子板四爷驱车进城,遇一干部模样的人打听道儿。“。。。在修路,上不得了!”得,看样子是错过了。有些失望的板四爷想找一哈G320的2345公里里程碑拍一张算了。谁想找来找去这“2345”应该在镇里,一般镇里是不插里程碑的...懊恼油然而生,板四爷大喊一声:今天找不见道儿就住下来明天爬山上,俺就不信找块破碑都这么巧,非让俺找不到!心有不甘的板四爷驱车向西横贯晴隆县城,走在半路上遇一岔路,就像有一种召唤,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让板四爷毅然拐了上去。途中真的是就觉得“24道拐”就在哪个方向...谁知道半路上遇见一辆闽A牌照的小车,这么破烂的路它不是找“24道拐”干吗来了?伸手拦车,那人摇下车窗第一句话居然是:“24道拐这么上没错!”哈哈,疯子可不止俺一个哦!面对接下来的那段路,四奶奶扔了句名言:“这路我见了都想哭!”艰苦卓绝,终于在太阳落山前爬上了“24道拐”对面的高山,终于圆了一睹“24道拐”全貌的梦了。日落前夕阳把余晖洒满“24道拐”,大有“夕阳如血”的感觉。在山脊处,板四爷疯狂拍了一回,又捧着四奶奶的胖脸一通啃啊!2当年美军记者拍摄地点来路。那远远的兜了个大圈的就是现在的G302语言难以表述“24道拐”给人的感受,看照片吧?

再见!

当时还有辆豫A牌照的小车在上面,他们询问我们上来的路如何,我们有同样的问题问他们。最后确定他们上来的路要好的多,于是下山时我们走了他们那条路。除了一段是铺了碎石还没压实外还算好走,这路是连接在原来的通微波站的路上的...谁知下到G320时发现路口就是那块遍寻不见的G320的2345公里里程碑!下回您去见着这块里程碑就找到入口了。。。

 

下面是当年一些网友的回帖,一起保存在这里:

WenjunQ的回帖

确实难为你。照片有很多张,我从一份影印件拍下来给你的那张真正“24道拐”的与闻名于世、原出于美军第1880工兵营纪念画册上的那张“21拐”,应该属于最主要的两张。可这两张照片的拍摄点显然不在同一处。还必须承认,那张出自1880工兵营纪念册的照片拍得器宇恢宏,是一张上乘的摄影佳作,即使不说它的历史意义。当初,我第一眼看见它就感觉到震撼。

02年8月我到晴隆时,问任何人都可以告诉你“24道拐”在哪里,怎么走,且挺热心。但我驱车过去时,还是走错了,沿着新路跑了下去。到底下感觉不对,停在瀑布旁边修车供水点,那里的人又很热心地指导,于是转上岔路,从“24道拐”下边开上来,到顶端才发现,一块砖砌的宣传计划生育的板墙把入口隐蔽得差不多了,难怪在上边没走进拐路去。接着进入“烈士陵园”,没有收费一说,跑到最里边至高点,依旧只能看见一片绿色的山坡,什么拐不拐的,就连路也只能看见一鳞半爪。记得有个看守陵园的老头,跟他聊了一阵,也没谈什么钱不钱的。所有在晴隆问到的人都知道“24道拐”,谁也不知那张著名的照片。且,到我去时为止,学术界并没有承认戈叔亚的结论,是那年冬天“史迪威学会”开过才确认的。俺又回头下拐,里程计归零,走走停停,数着拐的个数,肯定能凑齐24,但若规定S弯回头才算,不够24。全程不少于4千米,若往前继续算,可以多一百多米,拐顶标高1799米,拐底标高没查到资料。

不知你所留念的“第24拐”石碑立于何处,当初,是从上往下数排序。俺读过戈的文章,以及其他学者文字,他们说从照片上数出24拐,完全信口雌黄。如今照片谁都可见,没人数得出24个拐来。俺亲自数清楚了,第23、24拐是拐向昆明方向正公路的那个S拐(当初没有1954年改修的大盘道),即现在的G320正道,从顶上下来的路直奔昆明方向必须反向回头两次才能上路,这两拐距离连续拐较远,没有出现在照片上,但算第23、24拐。我给的那张旧照片左下角一个S,算第21、22两拐,被美军改道消灭了。

不说别的,我02年从拐上出来,仍旧觉得不像照片上那个“21拐”,而且毫无险情存在,于是倾向于持否定意见。为此,还冤枉跑了沙子下兴仁过安龙、册亨进广西的破路,差点把俺的车底盘刮烂。这条路正是当年美军修整过的沙八(册亨八渡镇)公路。04年冬再次跑一趟才确认就是这个“24道拐”。

我觉得,关于这个24道拐,无论老戈还是小邓,不乏资料罗列,俺亦从中受益。但有的问题令人匪夷所思。老戈硬说美军记者1944年5月2日拍下根本不存在的照片;今天细翻小邓的书,发现她竟然已经罗列有重庆史迪威博物馆这张“21拐”照片的说明,其中有“摄于1945年3月”的中英文字样;没理由还愣说是1944年5月2日随军记者巴特拍的。晴隆县刻碑文也太匆忙,好些东西结论得莫名其妙,似乎历史资料仅供证明观点之用。

不管怎样,这个“24道拐”在晴隆是确证无疑的;它是中国国民政府出钱、设计、施工,建成于1936年底;从1941年起,美军出钱,对滇黔公路进行扩建维修,为使公路得以通行美国援助的大卡车;1945年1月28日,印缅滇公路全线通车,蒋介石将其命名为“史迪威公路”;在美国方面,他们把“史迪威公路”(Ledo Raod)视作从印度Ledo经昆明、贵阳直至重庆的整条路线;此时完成了Ledo Raod筑路工程的美军第1880工兵营奉调晴隆,改扩建险阻地段,其最著名者即改“24道拐”为“21拐”;改、扩建工程是为了扩大公路运输量,因为与“史迪威公路”同时竣工的,还有自印度到昆明长达3000英里的当时世界最长输油管,昆明以内汽车运输量剧增是显而易见的。


俺给WenjunQ的回复

看起来24拐的PP早在历史上就不是唯一的了,难怪回有瘟君发现的错误.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好象上面的一张是和下面这张同时代的?)下面两张拍摄时间应该是晚于第一张的,上面美军修改的痕迹很明显.另外原来拐的数法跟现在也不同,现在是有下往上数的,昆明人的数法.原来晴隆银自上而下的数是站在贵州的立场上数...奇怪的是明明只剩了21拐,目前的24拐是咋数出来的呢?至于偶拍的着张,角度位置应该是与后两张相似的.....

 


你的估计是准确的——wenjunq的回帖

你说得正确,俺确认没有到过你拍这张照片的那个地方。根据很简单,2002年8月中下旬,俺在晴隆爬对面山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该爬到哪儿才是你拍的地方,那时爬山的路杂草丛生,除了本地农民踩出来的鸡肠小径之外也没有别的路,爬到一个山头处回头望过去只是一片绿色,根本看不见什么拐。而且,你所拍的这块碑石,当时显然还没设置。后来寻思了一下,人家云南学者戈叔亚是2002年2月下旬爬上山头考证拍照片的地方,那时到处还是一片枯黄,能看见路应该不奇怪。而本人去的时候,除了茂密的落叶杨之外,还有满山坡的玉米,整一个青纱帐笼罩着。何况,俺那次上去,晴隆人民都知道“24道拐”,却并无人知道这“拐”意味着什么。

不过看见你拍的这张照片,倒反提醒我可以肯定这块碑石写错了,绝对错了。文字资料以及你所拍照片上的字迹显示,那张著名照片是美军记者巴特1944年5月2日拍的。大谬!我查了一下资料,此说似乎根据戈叔亚的考证得出,因为各种历史资料证明确实该记者该日率两名助手到晴隆拍了照片,仅仅呆了一天。问题在于,那时这张照片所显示的“21拐”尚不存在!据1991年《贵州省志.交通志》介绍,以及其所附当年地形图佐证,1943年秋,美军驻晴隆供应部队指挥部提出要求,必须改造“24道拐”以及周边公路,否则无法保障每月15000吨军援物资的运输。这个计划经中美双方批准,到勘测设计、放线、准备施工机械与材料、施工并完成,半年时间似不可能。而那张照片是改造完成并通车后的照片,此其一。其二,该项改造工程确系由美军第1880工兵营B连实施并完成,多方面资料已经确证无疑,包括当年中国翻译等官员的证实,且还有1880工兵营当年印发的施工纪念画报。

可1880工兵营1943年3月1日组建,在美国本土训练、施工至1944年3月,调往阿尔及尔;再调往意大利;再调往印度孟买;5月,也即该记者拍过完工照片之后,该营尚未抵达中国,刚到印度Ledo参加史迪威公路施工。直至1945年1月,该营奉调中国,3月抵达晴隆投入改造沙八公路(包括“24道拐”)工程。1945年4月刚从训练班毕业的林孔勋奉调1880工兵营B连担任翻译,他的回忆也清晰地描述了他刚上任时“24道拐”之险峻,以及B连改造工程的进展。如此“不搭界”的时间差,我不知道那些学者们怎么就可以“忽略不计”?而晴隆政府居然也可以刻碑铭之?因此,我想说,并非刻在石头上的东西就一定可靠。看见你所拍照的碑文,我又一次阅读了诸多收集的资料,可以确定我是对的,那石头上刻错了。

还不止谁拍的照片那件并非十分重要的问题,依本人的查证,“24道拐”更应该铭记的是民国政府而不是美国人的功勋!1880工兵营完成这个路段的改造之后没多久,小日本就投降了,该营奉命撤军回国,仅因物资移交,部分官兵才延宕至11月撤回美国。而这“24道拐”,从1937年起就一直在为抗战作贡献,无论它贡献得多么吃力。美军将其改造成“21拐”且变得更通畅,无疑证实了中美在抗日战争中亲密协作,无疑具有国际意义。但若借此来夸大美军的功劳以抹煞民国政府的根本贡献,是不对的。可我接触了太多学者文章正是如此,另类春秋笔法。

以戈叔亚为代表的云南学者孜孜不倦,值得我们钦佩。晴隆人有所非议,我觉得那滋味大概就像印第安人听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不过他们的文史所陈所长认同戈先生的考证,其实也可以理解,不管怎样,人家爽快地首先宣布那张著名照片拍的就是晴隆,于是晴隆才有越来越响亮的名气,看来真有可能如那位女记者的玩笑话:圈起来买门票。2004年冬季,俺自云南会泽返回,舍近求远近千公里绕道晴隆返回,为的是看看这“24道拐”冬天里是否显出路来,确实如此。于是也没有必要再去爬山证实什么了。因此,戈叔亚考证的那个惟一地点,可以成立是不错的,拍摄角度可以证实。但由随军记者拍照绝不可能。更重要的是,“24道拐”应该彰显的是民国政府与贵州民众的决心与牺牲,而不是美军的改造工程。

 

果然把树砍掉大半——俺给wenjunq的回复

俺跑去时,密密麻麻的树林遮蔽了一切,爬上山也只能看见一点路的影子。

何以在晴隆人人皆知的“24道拐”云南人找了半个世纪?2002年俺初到晴隆,刚进县城在小饭馆吃饭,一问,那店里所有人都知道。老板娘还笑:跑那么远就为看这个24道拐?

了解的情况是:该路修建于1927年,决策修建人周西成,也就是前两年“3亿美金存款”骗局说的银主。1935年全线(贵阳至胜境关)通车,此段即称“24道拐”。抗战时,该路段任务繁忙,于是事故不断,成了梗阻地带。1943年美军工兵奉命全线改造,经过勘测,老美发现最下面几拐多余,且事故都发生在此,上边反倒很安全。动了“手术”,拓宽拉直,变成21拐了。此外,原本那张照片轰动世界,却不知是谁拍的。直至2000年才找到它的原始出处,居然是在美军第1880工兵营的纪念刊上,施工任务为该营B连承担,摄影者不详,据老兵回忆,是到这个营来检查工作的一位军官,业余爱好者,姓甚名谁都不记得。也有说是随军记者拍的。

这个照片在原来的纪念刊上标题叫做“ANNAN”,晴隆原本名安南,40年代末为了与越南(当时称安南)相区别,改名晴隆。阴差阳错,这张照片令所有见到它的人均感震撼,包括日本人,于是被广泛转载,全都说它是“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据晴隆县文史馆的人介绍说,全世界只有日本的一本画册说明它在“贵州安南”,但称“21拐”。那本画册的影印件该文史馆里有,不过跟一幅大的慰安妇照片合在同一页上。

晴隆人说,贵州交通厅出的画册上早就介绍了“24道拐”,没人相信,硬说它在云南;还说云南保山什么纪念馆有一幅放大了的照片,注明是在“保山境内”。CCTV90年代就拍摄“史迪威公路”,路过贵州从24拐旁边过,告诉他们说24拐就在这里,他们都不肯停车,硬是要跑到云南、缅甸去找。直到2002年春节,贵州交通报把像片登出来了,云南人跑来要求“辟谣”,实地对证,这才承认:“没得错,就是这里。”还有个美国人来,说他在云南、缅甸那边,把相关的路跑了二十年,“有一百万次”,硬是没有找到,原来在这里。

晴隆人笑道:我们贵州人哈(傻),硬是不晓得这个东西值钱。云南人精,到处宣传,搞得满世界的人都跑到他们那里去了。新路修通,要是有钱恐怕就挖平种苞谷了,88年在那里立了个保护牌牌,也不晓得哪个积德搞的,听说是当时省交通厅要搞,每年还给点钱修一下。才保存得那么好。
 
 
   当年美军记者拍摄地点:

 

 

  更多精彩图片请移步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4815d0100nic2.html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