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四川吃食——川菜初探·华兴煎蛋面
作者:banjin
|
|||||
可爱的四川吃食
那天下班去理发,在公司MM的介绍下,找到一家叫美琪的店。据老板讲他们是“解放前就有的”老店。所以他们现在还保留着“全活儿”---包括刮脸。“热水快刀,一突捋一个”还真舒服。出了门就想今晚干脆“全面川化”找间川菜老店打发晚餐? “麻婆豆腐”“老妈蹄花”等虽然俺已经领教过,但那是在别人率领下的行为,今晚俺要“独立思考”所以算“川菜初探”。 老熊提醒俺要找大点的店,俺不认识路,只记得领事馆路有许多店,招牌很大,对就去那!车上人民南路向南直扎下去。领事馆路口不许左转,俺右转掉头。不想该路临近美领馆,JC颇多,一时半会儿还掉不了头!好在心情很好就一直向西。。。不想路边有一霓虹灯招牌大书:“川东老家”。就它啦!门面不小还有专门的停车场,好! 停好车,进了店,一股辛辣的热气扑面而来。桌上各色“火锅”蒸腾着热汽,茶博士拎着长嘴的铜茶壶穿梭其间。喝!热闹非凡!问清俺只有“一位”,那川妹子将俺引进里面一间风格古朴的屋子。五六张木桌,长条凳,陶茶碗。墙上吊着老玉米,挂着蓑衣,斗笠还是六角的。柜台上数个陶酒坛装着“玉米烧”,坛口盖着大红布包着的盖子。边上还有一台手摇的磁石电话!好,正点! 落座后正四面张望,小二已经倒上了茶水。没有菜牌,墙上高悬一块水牌。上书:“川东老家二毛私房菜”不觉口水滴哒。这里的桌椅板凳有个通病就是矮小,俺的长腿没法伸到桌子下面去,瘦膝顶着硬桌子有些不舒服。 点了龙泉抄手;涪陵油醪糟;郁山炖猪蹄;还想继续,被小二制止。喝着茶继续观察,见墙上有两条“美食格言”一曰:等待上菜就象等待赴约的情人;一曰:清蒸是对一条好鱼最高的礼遇。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肥仔狼外甥,什么是对一条好狗的最高礼遇呢?罪过罪过! 茶喝了一杯又一杯,俺的那情人就是不见上来!俺拍桌大叫:小二!竟没人响应。再拍,那灰溜溜的家伙才从厨房窜出来。“俺的情人呢?”“!”“!¥……(*!”俺指着墙上的口号,他明白了,又一头钻进厨房,居然没说一句话!片刻他端着一个大个儿的陶碗(或者是盆儿也未可知)窜到俺桌前。这是什么呀!一碗(盆)红油!“什么?!”“抄手!”“哦!” 啼哩吐噜过后就是涕泪横流。吃到一半,小二报曰:涪陵油醪糟没了!俺要换个啥子别的,他倒说吃了猪蹄再说?待到郁山炖猪蹄上来,俺倒觉得这楞头青小二满通情达理的。哇哈!真是夸张,一只猪蹄炖了这么大的一罐汤!清汤,酸味为基础,里面集合了天下一切辛辣之物,有:野山椒;红辣椒;葱姜蒜是不能少的,还有青蒜;花椒;胡椒。。。猪蹄炖的“撇烂”,其它就是些宽粉,山菌和一些不知名的配料。吃着吃着不觉汗出,脸上刚刮过胡子,觉得渗出的汗都是辣的,杀的脸生疼!大汗淋漓之际,俺朦胧的想这炖蹄到是对一条好狗的最佳礼遇!掌嘴,那俺成了啥?! 哈哈,俺终于吃了一顿正宗的川菜,没有在上菜之初申明:少放辣。 不过地理学家老熊定要大“切”一番了,这川东好象是古巴国属地,没关系,那俺就算吃了顿巴菜? 呵呵,正是: 升起人间烟火,蒸煮尘世糕汤。掀开老灶锅盖。满口肥肉坨坨!
华兴煎蛋面 俺在成都凯莱帝景呆过几个月,顺着桐梓林北路走下去在紫竹街那儿有个餐饮大世界,它的西面有家华兴煎蛋面。我一个人在成都,晚饭是件烦心的事儿,开初是在同事的推荐下去过那里。想当初,只当是随意打发一顿,谁知那煎蛋面“确实安逸”,自那以后,常常去吃那的华兴煎蛋面,还去过所谓正宗的“玉林北街卢记华兴煎蛋面”。一年后进藏时还带上同行的几位特意跑过去吃过。 华兴煎蛋面,宽汤,红黄相间的卖相看着就“平易近人”,像妈妈做的家常面。番茄汤酸酸的吃起来很“飒口开胃”,特舒服。最难得的又是成都少见的“白味面”。店里还供应烧烤、卤菜、蹄花儿、小菜儿啥的,夏天夜里还有冷啖杯夜啤酒,的确不错。店小,服务和环境不能苛求,其实当时天气比较热,俺也很少进入店堂,多数是坐在沿街的座位上大啖,搞得汗流浃背。这时候俺就想:若是冬天,寒风中瑟瑟拳缩的食客,面对一碗热气腾腾的煎蛋面,一定会吃得敞襟开怀,寒意尽去,只把这街边小吃当作了人生头等美味的饕餮大餐,吃出一个春风送暖,万丈豪情,烦恼尽去,和谐社会来!人生若此,夫复何求?真个是小店吃出了大道理呀! 当时俺就想,能把一碗家常面做成品牌“风起云涌”分号无数,一定是有过人之处,也真是了不起。细究起来,其实这个煎蛋面,还真是“老成都味道”,有些个“历史背景”。 “卢记”的历史俺说不清了,这首创煎蛋面的却应该是傅家,俺辑录一些资料: 话说这成都傅家的先人傅友德是明朝的颍国公,骁勇善战,明朝初年,他率三十万大军由陕西一路南下西进,剑锋直逼成都。行军打仗,要吃饭呀,人家是埋锅造饭,他们是埋锅下“面”。而“锅”呢,就是他们头上的铜盔。于是便铸就了“傅记华兴街煎蛋面”“铜锅、铜鼎、铜瓢、铜勺”的传统。 而最早将这种“铜锅面”做成一样“成都小吃”得以售卖的,是傅如竹老先生,他1901年在长顺街(213号)买得一家店面,成为当时市面上的首创的“傅家铜锅煎蛋面”。可为啥是煎蛋面,而不是其它什么面?煎蛋面其实就是傅家的家常面。傅如竹的亲家母是客家人,但凡有远客来,总是会先奉上一大碗“煎蛋面”,给客人“打间”(指错过时间的饮食),客人一边吃煎蛋面,一边唠家常,然后再杀鸡炖膀,盛情招待客人。煎蛋面既菜既汤既面既饭,不失格、有排场、也符规矩。 将华兴街煎蛋面真正发扬光大并家喻户晓的,是第二代的傅松成。他是成都饮食业鼎鼎大名的白案大师,他于1932年将“铜锅煎蛋面”迁址东大街,此店于1938年毁于日军轰炸。同年,又在春熙路南段(原址华华茶厅)重新开张,一直经营至1948年。1949年正月,落户华兴街,并由此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情缘。其间虽遇公私合营略有断续,但华兴煎蛋面因华兴街而出名,华兴街因华兴煎蛋面而更多姿多彩却如并蒂花开,不可分离。 面虽普通,讲究却不少,首先是原料的来路,面一定要是正宗的中江挂面,鸡蛋、番茄,一定要用牧马山产出的,就连海椒,也点名要用“二筋条”。不得不提的是,番茄和二筋条均由傅家人于明清朝时期由福建、江西引进,发展基地就在原傅家坝(今永安镇),即华阳牧马山。菜青要挑翘,葱要带土带葱头,并且一直秉承不用鸡精,成为华兴街煎蛋面一直保持百年成都口味不变的基因。其次,现煮、现炒,单锅烹制使得煎蛋面汤汁充足,香味浓郁。另外,华兴街煎蛋面是至今唯一一家保持着传人经营的老店,保留住了老成都风味,以及连带的一整套老成都文化。这也是诸多吃着华兴煎蛋面长大的人久难忘怀的味道,是一代代成都人口碑相传的缘由。而其至今仍保留的“喊堂传统”与“男服务生制”也让人耳目一新。 明朝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中写到: 傅家面食天下工,制法来自东山东。美如甘酥色莹雪,一由入口心神融。旁人未许窥炙釜,素手每自开笼蒸。侯鲭尚食固多品,此味或恐无专功。并洛人家亦精办,敛手未敢来争雄。主人官属司徒公,好客往往尊罍同。我虽北人本南产,饥肠不受饼饵充。惟到君家不须劝,大嚼颇惧冰盘空。膝前新生两小童,大者已解呼乃翁。愿君饤饾常加丰,待我醉携双袖中。 这首明朝大学问家程敏政描写《傅家面食行》的诗,已有五六百年历史,这可是有史以来一位大学问家专门描写一家之面的“杰作”。《傅家面食行》对于研究明代的面食有着极高的价值。这首诗保留下来,而这《傅家面》就是大傅家的家常面—华兴街煎蛋面。 呵呵,俺吃的“卢记”已经有很多变化了,起码跑堂的多是“小妹儿”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