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经:黄埔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纪略 作者:林子搜集


 

 

  黄埔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纪略

作者:崔大经

来源:广州文史网http://www.gzzxws.gov.cn/qxws/hpws/hpzj/hp13ji/200912/t20091230_16615.htm


    1963~1979年间,黄埔区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动员、安置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共3804人(其中1973年黄埔第三次建区前有265人和建区后有3539人)。至1983年底止,除26人暂留农村外,其余都已迁离农村返城。

1973年3月前,黄埔是广州市郊区辖下的公社级行政单位,未有专门管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机构,由公社党委办公室兼管。1963~1965年,黄埔人民公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当时压缩城市人口相结合,多数分散回原籍插队落户,只接收回原籍落户的知识青年265人,有少部分安置到国营农场、林场。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各地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1973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传达了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要求各级党委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进行检查,加强领导。此时,黄埔区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简称区知青办公室,下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安排从分散回原籍插队落户和部分安排到国营农、林场改为按系统、单位归口包干负责到底。当时动员、安置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象有4种人:一是区属各单位系统干部职工子女中的中学毕业生;二是父母双方都不在广州或没有工作单位的而户口属本区的毕业生;三是父母双方都是临时户口的属本区的毕业生;四是1971年前未下乡的户口属本区的历届毕业生。下乡的安置点主要是黄埔人民公社、南岗人民公社、良种场和长洲镇等4个单位。此外,还要接收安置厂社挂钩单位——黄埔港务局、4307厂、4801厂、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州汽车制造厂、广州机床总厂、广州市针织厂的部分下乡知识青年。

黄埔区历年安置知识青年下乡人数:1963~1966年265人、1973年389人、1974年621人(其中属黄埔区知青318人)、1975年1183人、1976年685人、1977年584人。1978年12月,中央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转发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提出“调整政策,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的要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进入收拢阶段。当年,区安置知识青年下乡人数下降到71人,1979年下降到6人。

黄埔区历年安置知识青年下乡补助费是按照调整后的规定发放的,到农村插队、回农村落户每人补助480元;到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林场的,每人补助400元。1973~1979年,广州市知青办公室拨给黄埔区安置知识青年下乡经费共117.11万元,到1982年底节余2.64万元。经费使用是按照国务院知青办公室和省、市知青办公室与省、市财政局有关规定标准和使用范围开支,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

1982年,根据知青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上级指示精神,黄埔区知青办公室正式合并到区劳动科,区知青办公室撤销。

1979~1983年,区知识青年工作重点由动员安置下乡转到做好归口单位招工回城工作。直至1983年12月,黄埔区应该安置的下乡知青3804人中,除26人暂留农村外,其余先后迁离农村。其中招工的3183人,招生的162人,参军的42人;因患病或家庭有困难经过批准回城的279人;其余的都因各种原因而离去。黄埔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就此结束。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