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哥哥去边疆 作者:文海


 

 我送哥哥去边疆    

      

少年失意远赴边,霞光楼上留影念
    九弟未解离别意,犹戴军帽笑连连。(文海打油)

照片上的两个是我们家最小的兄弟,一个是老八,另一个是老九,我是老九,所以我旁边那个就是八哥。

那是1965年8月,八哥高中毕业,我刚升上初三。品学兼优的他高考意外落榜,拒绝了学校让他先进修、再留校教书的安排,报名参加了新疆建设兵团。临行前夜,兄弟俩到武昌老字号的霞光楼照相馆照相留念,45年过去了,当时当日,如在眼前。

我跟八哥亦步亦趋,前后在武昌实验小学读书,又前后进入武昌实验中学。实验中学是当时全省最好的中学,全市招生,一个年级4个班,除了特招的高干高知子弟,平民子弟每年能考进的大约在100多个,因此父母在亲戚朋友中说起,常常小有得意。

八哥从小成绩优秀,模样周正,学校有什么给劳动模范献花、迎接外宾、和苏联小朋友联欢这些活动总少不了他的。有一年省戏曲学校到实验小学挑苗子,看中了他,但由于父亲的反对而不了了之。

等我进实验中学时,八哥已经是高二(4)班的班长、物理课代表,校民乐队队长,象棋冠军,高考于他,应该是探囊取物,没想到事与愿违,他的沮丧可想而知。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发挥失常,也许志愿报高了(当时易钟英校长坚持要他报北大物理系原子物理专业,二哥却希望他退而求其次报武大),也许父亲年轻时的某段经历使政审未能过关,一切都只能猜测了。

实验中学有个传统,每年因各种原因落榜的尖子生,都会设法留校。比八哥高几届的就有后来全国第一个被授予文学硕士的唐异明教授,在数论研究上有所成就的高宏教授,湖北十大名师的张庆圭老师。易校长也希望八哥留校,但年轻气盛的他,实在无颜见江东父老,毅然报名支边,并为《易水歌》谱曲明志。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歌声,还时常在某个夜晚突然在我梦中响起。或许,那只是失意少年的一种强说愁绪,然而一年以后发生的种种,几乎一语成谶。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这歌声,叫我如何能忘。

走的那天,我到车站送行,同去的是否还有二哥,四姐,我已记不得了。满眼红旗飘扬,满耳歌声嘹亮,几百个身着绿军装的江城子弟,此一去关山万里,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生活。后来听八哥说起,火车开动后,车厢里豪迈的歌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十分兴奋。火车开过长江大桥,驶过市区,窗外渐现田地原野,从车厢某个角落传出小声的抽泣,歌声渐渐低落而至静寂,抽泣声渐渐变大竟至嚎啕。这又是怎样一种情景啊,此时此刻,我不由闭目体味那种静寂,那种抽泣,那种嚎啕,仍觉心痛不止。“落根知何处?信风亦偶然。有如江南子,言笑离故园。”多年以后,八哥这样写,是历尽沧桑后的淡然,还是欲说还休的无奈?

列车西行,奔往遥远的天山脚下,在那直直的白杨树下,是否真的有人,送你一束沙枣花呢?

9月开学后,第一篇作文是暑假见闻,我写了《我送哥哥去新疆》,估计不少豪言壮语,被老师推荐到校园橱窗展示,足足让我骄傲了几天。现在想起,真真是“九弟未解离别意”了,八哥,该不会笑我吧。

                                                                      2010-06-02

 

 文海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64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