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迷途:圣彼得堡的邪魔:关于革命的困惑/中国的黄金一代 作者:林子搜集


 

  圣彼得堡的邪魔:关于革命的困惑

作者:老马迷途

来源: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004314517

我有一个习惯,喜欢收阅一些冷僻的影碟。相较那些名动一时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热闹场面和善恶分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影片,却常给我更多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五一假期,我看了一部俄罗斯影片《圣彼得堡的邪魔》,让人回味良久。

影片背景是沙皇专制时代。主人公杜斯拉夫斯基,年青时是一个抗议社会不公、信奉社会主义思潮——注意,不是共产主义或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的写作者,被以"危害国家、颠覆沙皇"的罪名判处死刑。临刑时被赦免死罪,在西伯利亚度过了十年炼狱般的苦役犯生涯。步入老年的杜氏,成为一名享誉极高的小说作家。一天,杜氏收到一封自称忠实读者的来信,应约去一家精神病院。会面中,年青的大学生"精神病人"告诉他,自己参加了一个秘密革命团体,正密谋在"大弥撒日"(东正教节日)刺杀大公爵。受杜氏"反对杀戳"的思想影响,其人退出团体并装疯,但出于对女首领娅丽珊卓的爱,恳请杜氏去劝阻娅丽珊卓,因为杜氏的书,是娅丽珊卓的最爱。

杜氏为自己涉入一个密谋而不知所措,愤怒表示这是谎言和疯话。而且,杜氏正面临自身的大麻烦:由于好赌负债,向书商预支了一笔钱,如果五天内交不出一本书稿,将失去十年的版税收入。在疲于奔命的写作中,杜氏的良心不得安宁,终于还是去寻找娅丽。恰逢大学生们高呼"巴枯宁万岁"的口号集会演讲,遭哥萨克骑兵镇压。在避难的地下室,青年人斥责杜氏背叛了革命。杜氏则回忆西伯利亚生活,一同服刑的底层政治犯并不认同这个"知识分子",甚至欺辱。只是在一次救人命的事件后,才被信任接纳。这里,杜氏显然在思考并怀疑暴力革命的结果。他说,那些没有文化的革命者"什么也不明白"。青年人说:"你老了"。杜氏回答:"年青时我也没有想过杀人"。

警察局抓捕了"精神病人",并监视杜氏。"精神病人"死在杜氏门前,警察局长——干巴阴骘的一个老头,借机施压要杜氏坦白与病人的谈话,遭拒。杜氏完成了书稿,却因书商故意躲避而不能交付。内外交困中,杜氏终于找到了娅丽珊卓,却发现是总检察长夫人的侄女,一位美丽的贵族小姐。娅丽否认杀死了自己的同志"精神病人",指控是警察所为;并告诉杜氏,是他这个革命前辈的书,使自己走上了革命之路。

劝阻不成,杜氏不顾一切向警方告发,并说自己是策划一切的领导人。对杜氏有深入研究的局长,不耐烦地摆手让他回家。杜氏赶回革命者的据点,已人去楼空,只有扑空的警察局长在此等候。局长承认,"精神病人"是自杀而死,是警方抛尸杜氏门前,让其厌恶同志者"除叛"的血腥,以获情报;又感慨"你是反对暴力的人,你的书却会激发革命的热情"。最意味深长的是,局长坦承:"我一直与政治犯打交道,从内心里,我认为他们是对的,革命一定会胜利"。杜氏反问:"你为什么还要抓捕他们?"局长回答:"那对我的利益有严重损害,能迟一天发生就让它迟一天"。多么直白赤裸的无耻呀!

局长表现了一点小小的"人性":没收了杜氏的书稿,并出具了收据。这在法律上为杜氏的逾期交付制造了一个"不可抗力"的免责事实。我想,这确实不损害局长的利益,也许,笼络一下只说不动的知识分子,更符合他的利益?与十年的流放苦役相比,真是一个小小的"恩惠"。

杜氏还在尽最后的努力。他赶往总检察长夫人(疑似同谋)家中,再次恳求娅丽珊卓不要去作牺牲。她微笑着告诉他,一切都已太迟——那一刻她美丽圣洁的面容,真是让我怦然心动,恨不能身替!影片上,杜氏就要求一同去行动,只因警察追踪而至而不行。杜氏又寄望于与大公爵会面时让其改变日程,会面却被取消。当他气喘吁吁赶至大教堂时,一切已不可避免地发生。

这部影片,充满了对革命的困惑。影片序幕中,就描述了一场革命者对王子的暗杀,一个妇女怀抱死于混乱中小女孩的尸体,呼喊"为什么",就是一个明确的喻意。理想之士付出生命代价催生的俄罗斯革命,终生出一个暴政的怪胎,更使问题变得格外沉重。历史,似乎有自身不怀好意的逻辑,其选择的路径,总是违背人类的初衷,一次又一次,以暴力推翻暴政,结果是新的暴政。

但是,这只是历史的表象,历史的真相是,在每一次暴力革命之前,都出现过代表历史理性的改良要求,只是在暴政拒绝乃至镇压改良要求之后,革命才应运而生。革命的功用,就是通过一次次对统治者的血腥清洗,让其学会尊重历史的理性要求。没有1649年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革命,就没有1689年的英国光荣革命。

在专制的利益与革命的激情之间,改良的理性永远是尴尬的。世故的犬儒和无畏的青年,都将与之背离,走向两极。这是影片中杜氏的悲哀,也是现实中胡适曾有过的悲哀。在权力的归属与利益的分配由选票而不是暴力去决定的社会制度确立之前,革命还会一次次再起,流血还会一次次重演,区别只在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规模而已。

所以,谁是徘徊在圣彼得堡的邪魔?不是革命暗杀者,而是不肯妥协、不肯改良变革的沙皇专制。

这一点,我不困惑。

                                                                        2011-10-11

 

 中国的黄金一代

作者:老马迷途

来源: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004314517

如果有人问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哪一个时代群体最令我景仰钦佩,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发动辛亥革命的那一群时代精英,是我心中的丰碑。他们超越自身利益的信念、以书生之躯披坚执锐的勇气、审时度势的睿智乃至个人深厚的学养,都令人刮目相视。他们埋葬了沿袭两千多年的家天下专制王朝时代,为中国开民主共和的历史新声。

1、他们视既得利益如草芥。辛亥革命的一代仁人志士,绝大多数并不是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草根,而是家境殷实的富裕子弟,这可从他们多数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应证。他们本是既得利益者,或可迎合权贵,进而成为权贵,但他们却选择了提着脑袋干革命。这只能说明他们内心的道德律凝炼而成的信念,战胜了世俗的利益。黄兴先生一句"革命军功成,革命者身退"的昭示,闻者能不热泪横淌。今日苟且犬儒的知识人,能不汗颜?

2、他们是书生,却舞刀枪、扔炸弹。睽诸历史,历朝历代没有一个书生群体有这样的胆识与勇气。仅此一点,他们就将随日月而不朽。他们不是改朝换代的附庸与工具,而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他们不耽于言论,而是果绝地行动。贤者如蔡元培,也曾入暗杀团制造炸弹;博者如章太炎,也坦然入牢监;名者如汪兆铭,誓以一死之搏为革命领袖层正名。我辈只能对伟大的人格肃然起敬。

3、他们搞暗杀,但不搞恐怖主义。辛亥志士以暗杀清廷官员营造革命氛围,但未闻对普通民众、包括满族民众的滥杀。这显示了他们的道德水准和对事理的剀切明透,显示了作为读书人的理性和有所不为的底线。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了不起的自制力。

4、他们以"反满"始,以"五族共和"终。辛亥志士曾以反满、排满为号召,聚集革命力量,但夺取政权后,并没有以官方有组织的方式,进行民族清洗和仇杀,而是确立了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政策,遂行民族和解。剥夺统治者的特权而不剥夺统治者的基本人权,使其成为国民的一部分而不是制造新的贱民,意义重大。可惜后来的所谓革命者并没有从中得到教益,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悲剧。

5、他们首开了一个历史先例:以谈判而不是暴力完成一次变更政权的革命。不是一方的投降,不是对一方的彻底消灭,而是寻求共识,达成妥协。这充分展示这一代人的政治智慧(包括当时的袁世凯),国家不遭糜烂,幸甚;人民免遭兵燹,幸甚。再说声可惜,后人智不及此,国之不幸也。

凡此种种,未尽详书。抚今追昔,心有戚戚焉。期盼着黄金一代的重生,期盼着黄金时代的来临。

                                                                                 2011-10-11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