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外祖父宋育仁纪事 作者:为之60


 

  曾外祖父宋育仁纪事

近日四川博物院举办《共和之光——纪念辛亥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展览。其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一栏中,简单介绍了“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宋育仁,并有画像一幅,还展出了他用过的怀表。

宋育仁是我的曾外祖父,他一生中做了很多事。回过头去看看真实的历史,不少事都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幼年时的我曾经在他晚年栖身的“东山草堂”(1)残留厢房内度过了不止一个夏天,每天清晨面对纸糊木花格窗户透射而入的模糊阳光,还听得到脆生生的鸟鸣;上世纪七十年代我重访旧地,迷惑之中向一位老农问路,他居然还记得数里之外曾经住过一位“习竹子”(2)的“宋大人”。在这位“宋大人”的后人中,我还多少保留了一些他的遗物,包括题写的对联和文章手稿。今年是他辞世八十周年,一个晚辈拙笔写就这么一篇短文,算是对他老人家的纪念。

宋育仁(1858-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县仙市镇大岩乡人,清末著名维新派思想家、政治活动家。1875年就读倡导新学的成都尊经书院(3),1886年中进士,受光绪皇帝赏识,被授翰林院庶吉士(4)。

宋育仁晚年他笃信道教,所以头顶挽发髻。这张照片曾在家中悬挂,但“阶级斗争”紧锣密鼓之后取下,不知所终。

1891年,宋育仁完成一生中重要的著作之一《时务论》,全面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时人誉之“谈新政最早,治经术最深,著作等身,名满天下”,其思想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出版、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宋育仁时任翰林院检讨:官职,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1894年,宋育仁任职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的二等参赞。后来献身“戊戌变法”的友人刘光第赠诗道:

四海文章稀日下,六官经纬落天西。苍茫家国无穷意,挥手春流散马蹄。

在欧期间,宋育仁考察和研究外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广交社会名流,还经常出入英国议院、学校、工商各界,后写成《采风记》四卷,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宗教、民风民俗等,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宋育仁策划了一件几乎改写中国近代史的大事: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宋育仁正在伦敦。他上书清廷,指出“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这应是最早提出对日持久战的观点了)。因公使龚照瑗(就是后来在伦敦抓捕孙中山的那位)回国述职,宋育仁代行其职。在获悉清军平壤溃败、北洋水师黄海覆没后,宋育仁大胆设想出奇兵反败为胜。他与使馆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等密谋,购买英国卖与阿根廷、智利两国的兵舰五艘,鱼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亚水兵两千人,组成水师一旅,托名澳大利亚商团,以保护商队为名,自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这大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外国雇佣军御敌、“以夷制夷”的举措了)。同时,宋育仁与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英国康敌克特银行经理格林密尔等商定:由中国与康敌克特银行立约借款二百万英镑,另战款一百万英镑,以支付兵船购买费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舰只、武器弹药、战斗人员均已备妥,整装待发,指挥官是前北洋水师提督、英国海军军官琅威里。宋育仁等一面报请朝廷批准,一面又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联系,以取得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

然而此时龚照瑗返职,得知此事,即以宋“妄为生事”电告清廷。此时清廷已决定与日本议和,立即下旨将购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废,并电召宋育仁速速回国。1895年3月,清廷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海外募集水师奇袭日本的计划胎死腹中,宋育仁只能“望洋而叹,无可奈何”。在回国途中,他写成了《借筹记》,详细记录了此事经过,以表壮志未酬之情。

1896年,宋育仁受命返四川办理商务、矿务,在重庆设商务局,大力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自此四川先后开办了洋车、玻璃、卷烟、药材、白蜡、煤油、煤矿、锑砂等公司。1897年,他在重庆主持创办了四川第一份新闻报纸《渝报》,成为四川现代报业的先驱。而今重庆三峡博物馆中及重庆历史名人馆中,宋育仁皆被列为影响重庆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文化名人。

1898年,宋育仁返回成都,应聘尊经书院山长(院长),以“通经致用、讲求实学”为宗旨推崇新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同时与吴之英等组织“蜀学会”,创刊出版研究改良主义理论的刊物《蜀学报》。

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成功及后来的国是所归,对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宋育仁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历史演变。血与火,不是他向往的未来。血洒京城的“戊戌六君子”中,四川人杨锐、刘光第是他的同道和好友,后者还是他的富顺同乡。他的悲痛难与人道。他逐渐退出政治舞台,成为成都颇有名望的“五老七贤”之一。1914年,宋育仁赴京任国史馆纂修并主持馆务;1917年,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1920年,任四川国学会会长;1921年,任四川通志局总纂。晚年他隐居成都东郊狮子山“东山草堂”内一心修志著书,不问世事,编撰完成了《四川通志》初稿与《富顺县志》。

宋育仁逝世于1931年12月5日,葬于“东山草堂”对面竹林之中。此前他自印《借筹记》若干,临终时嘱托将此书赠前来吊唁之人。是年发生“9.18”事变,完全暴露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宋育仁不能不忆起当年在英国之未竟事业,定然是感概万端,欲说还休,只能赠书以激励后人了。

2006年,三圣乡政府在今“幸福梅林”一带择地重修“东山草堂”,并立宋育仁石刻像(5),为这个著名休闲之处增添了历史文化氛围。

近年来媒体对宋育仁的关注时有所见,研究他的文章及著作(6)也渐多,他的家乡富顺还不止一次召开研讨会、纪念会。2007年末,北京民间学者举办展览纪念宋育仁诞辰150周年,称其为思想史上的“消失者”。看来人们已在正视真实历史,缅怀一位不应该遗忘的人。

宋育仁“题赠烟雨楼”对联:

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
    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落款“问琴阁主”:《问琴阁丛书》是宋育仁的著作汇编,所以他自称“问琴阁主”。


注:

1、昔日“东山草堂”就在当今成都东郊狮子山三圣乡“幸福梅林”之“鸟语林”附近,原三圣公社幸福八队所辖,旧地名“天平堰”。此处亦即当年的“宋家祠堂”,附近有属祠堂所有的公地近十亩。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的外祖父(宋颉方,宋育仁第四子)和外祖母在此经营果园。七十年代中,我还听到过北门梁家巷处一资深果贩称道“东山宋家果园的水蜜桃”。

2、当年宋育仁曾在狮子山种竹子试办造纸厂,未能成功。“习”是方言,大概是“精心栽培”的意思吧,但《四川方言词典》中查不到它。当地土著是客家人,“习”不知是不是客家话。

3、尊经书院,中国第一批提出学习西方文化的高等学府之一。1875年由四川学政张之洞在成都文庙西侧石犀寺旧址正式开办,由经学家、文学家、湖南王闿运担任首任山长(院长)。四川近现代的一批著名人物如杨锐、廖平、宋育仁、吴之英、骆成骧、蒲殿俊、尹昌衡、吴玉章、彭家珍、吴虞、张澜等等,都曾是尊经书院的学生。1902年,尊经书院奉旨改建为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之一)。

4、庶吉士:清代翰林院短期任职的官员,由科举进士中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再授各种官职,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

5、2008年9月,“东山草堂”毁于雷击引起的大火,所幸宋育仁墓亭无恙。

6、《宋育仁思想评传》,黄宗凯刘菊素孙山罗毅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书生宋育仁》,伍奕多一木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

                                                                        2011-10-15


 宋育仁画像及遗物、陵墓、石刻像、手稿、对联(草稿)等相关珍贵图片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1344f00100vfwq.html


 为之60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4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