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浮生六记:白色食品 作者:牧雨


 

草原上的浮生六记:

 白色食品

蒙语“查干以德”(白色食品),指的是草地上的奶食,主要是指新鲜的牛奶、羊奶,以及由奶制成的奶豆腐、奶皮子、酸奶和黄油,当然还要包括奶酒。

制作奶食的第一道程序自然是挤奶,这是女人们的责任,也是草地妇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上至华发老妪,下至花季少女,无人可以回避这一责任。

阳春时节,数不清的幼畜在一个月之内齐刷刷地降生到绿意无边的草原上,迫不及待地要吮吸降生后的第一口初乳。母畜从这个时候起开始大量产奶,奶食渐渐成了牧民的主食,直到秋末之前,牧人们每天都在收获、制作丰盛的白色食品。产奶的旺季,奶牛每天要挤两次奶,奶羊每天一次。进入枯草季节后,母畜虽然仍然产奶,但此时的产奶量仅够维持幼畜的生长,已经不足以生产奶食了。这时候的奶牛每天只是中午挤奶一次,奶羊就不再挤奶了。

挤牛奶都是伴随着母牛给牛犊喂奶的时候同时进行的。头天晚上,需要把吃饱了肚子的牛犊从母牛的身边强行分开,集中隔离到一个用柳笆临时围成的圈里,为的是让母牛在一夜之间积聚奶水。乳牛母子们个个不愿意分开,子呼母唤,极力周旋。对于成年人来说,从母牛身边抓捕牛犊是一件十分费力的工作,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孩子们就派上了大用场。隔离工作完成以后很久,营盘上空仍然回荡着乳牛母子们抗议的声浪,至夜方渐次休止。而到了次日清晨,天色尚未放亮,乳牛母子们相互呼唤的叫声已经在催促牧人起身了。

女人们依次从柳笆里牵出饥饿的牛犊,交给它那魂不守舍的母亲。牛犊几乎是扑上前去叼住母亲的奶头,并时不时地用头使劲顶撞它的乳房。可一旦等到乳牛的奶水真的喷涌而出的时候,女人们就会把牛犊牵开,将奶桶放到乳牛的乳房下,单腿下跪,开始挤奶。随着两手快速、灵巧的动作,雪白的牛奶像箭一样滋滋地射进奶桶里。直到估计着剩下的奶水足够牛犊食用了,才起身把牛犊牵过来继续吃奶。

待所有的牛犊全都吃饱了,也就到了全体牛群出发吃草的时间了,这时候又要把牛犊关进柳笆圈里,直到牛群走远后才能再放出来。而到了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牛群返回营盘,走在最前面的仍然是那些急不可耐的乳牛。如此这般,周而复始,这种景象要持续整整一个夏天。

挤奶季节刚开始的时候,总会有些初产的乳牛通过蹬踏、旋转等剧烈动作,对人类贪婪的索取行为表达出极力的反抗,妇女们只得把它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用羊毛绳捆住它的两条后腿,设法稳定它的情绪,有那么一周左右大概也就习惯了。

羊奶主要来自产羔的母山羊。奶羊的数量虽然比奶牛要多得多,但单只的产奶量也低得多,算上一只只抓羊的劳动,总体工作量要比挤牛奶大得多。所以草地牧民挤羊奶一般只是补充牛奶的不足,牛奶生产年成好的时候,很少能看到牧民挤羊奶。

挤羊奶的阵仗比挤牛奶要大得多,也不是一户人家能够操作的。动手之前,先要准备好一根十几丈长的鬃绳,两端对折后用绳圈套在第一只羊的脖子上,将两手的绳子交叉后再套上第二只羊,羊头相对,屁股向外。如此这般地一只只地捕获母羊,再一个个地拴套在这个链条上。几十上百只羊都在挣扎着试图逃跑,却又彼此牵制着,远远看去,像是草地上缓缓地舞动着一个的巨大的蒜辫子。拴好最后一只羊,在绳端打上一个结就可以挤奶了。妇女们蹲坐在羊的身后,两臂交叉拢住羊的两条后腿以防止蹬踏,一手持着一只搪瓷缸子,另一只手挤奶,不时地还要挪动一下位置,追上这根活动的链条。全部工作完成后,只需将绳套上惟一的一个结打开,母羊们自会两两逃开,跑回羊群,不一会儿的功夫,草地上只剩下了那条长绳子。

我在草地这么多年,几乎没有看到过牧民直接饮用鲜奶。多年下来,我也养成了同样的习惯,至今如是。就草地夏天的存储条件而言,鲜奶很难放过一天,所以,除了使用少量的鲜奶炮制奶茶,或是制作奶皮子,其余所有的鲜奶都要经过发酵制作成耐储存的酸奶、黄油和奶豆腐。除作为夏季的主食,还要大量储存起来,留在漫长的冬季里慢慢食用,直到下一个挤奶季节。

奶皮子,蒙语称“乌日木”。秋季是制作奶皮子的黄金季节,原奶质量好,奶皮子也结得厚。妇女们将鲜奶倒入锅中用小火煮开,并且不停地用勺子轻轻翻扬,直至奶中的油脂呈泡沫状浮在表面,撤火冷却后搁置到第二天,就会有一层厚厚的奶皮凝结于表面,上面布满了细密的蜂窝状小孔。妇女们小心地将整张奶皮揭起,放在通风处晾干。然后折叠起来一张张地存储在羊的胃囊里。

奶皮子是鲜奶的精华,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味道香醇,营养丰富,是草原牧人用来招待贵客的上品。由于投入产出比率较低,因而产量不大,所以即便是在乌珠穆沁的产奶季节,也未见得随便什么人在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吃得到。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天的奶皮子,几碗滚烫的黑茶下肚以后,接过主妇递上的一小块奶皮子,轻轻含在嘴里,感受它凉丝丝地融化开来,那一股醇香的味道幽幽地沁入五脏六腑,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取出奶皮子后剩下的奶水再用文火加热,待水乳分离后,陆续将析出的奶水撇出去,把剩下的固态物继续加热,搅拌成一大团又白、又软,弹性十足的东西,然后盛入模子里晾凉,扣出来晒干,就成了“额吉格”,我们管它叫“甜奶豆腐”。

说是甜奶豆腐,其实没什么甜味,只有一股淡淡的奶香。新鲜的时候是白颜色的,吃起来也不费劲,晒干了颜色略发黄,像腊一样稍稍透明,能保存一个对头年。晒干储存后的甜奶豆腐非常硬,吃的时候要用斧子等钝器先把它劈开,然后再用刀子破碎成小块,放在茶碗里用热茶反复浸泡,奶香缓缓地释放到茶里,奶豆腐也泡软了,咬起来口感很“筋道”。

很多奶食的加工制作需要经历一个发酵和油乳分离的过程。传统的油乳分离器是个一米来高、下大上小的木制奶桶,桶的上端用一块皮革覆盖,穿过这块皮革中心的一个小孔,是一根略高于木桶、鸡蛋粗细的木棍,其下端固定着一个带孔的木头十字架。妇女们将鲜奶灌入桶内大约三分之二处,扎紧覆盖桶口的皮革,然后两手抓住木把上下反复舂捣,在发酵的过程中完成了油乳分离。浮在上面的凝结乳就是酸奶,又称白油,蒙古语称为“朱黑”,当地汉语称“嚼口”,其味酸醇甘爽,是制作黄油的原料,当然也可直接入口。尤其是赶上酷暑天气,有些人家把一小罐嚼口用绳子吊挂在井里,午后取出拌上炒米食用,与大城市里的高档冰淇淋相比,自有一番特别的滋味。

把从奶桶中取出的“嚼口”倒入布袋子里,挂在阴凉处将水控干。然后再倒入锅内,慢火加热,并用勺子频频搅动,这时就有清澈的奶油浮了上来。奶油又称黄油,蒙语称“希日陶苏”,其色金黄,味道醇郁。由于从五、六十斤的酸奶中才可以提取二斤左右的黄油,所以被视为奶食中的精华。蒙古人认为黄油具有增添热力、延年益寿的功能,长期食用可乌发、明目,避免肺部炎症。储藏30年的黄油被认为是治疗冻伤的良药,所以寒冬季节人畜冻僵时,常以灌饮黄油茶、黄油酒的方法来解救。每年初秋时节,牧人将炼好的黄油装进羊的胃囊(小肚)保存起来,由于封闭严密,一尘不染,待到食用开启时,依然是新鲜滋润、绵甜可口。

但黄油毕竟是油,其主要成份是脂肪,所以牧区比较常见的食用方法也只是添加到热茶里,涂抹到面果子上,或是烙黄油饼。名气最大的是“阿木苏”,也就是加入黄油的小米稠粥,稠粥在小碗里堆起很高,中间压进一大块红糖。除了这个季节之外,平常日子还不大吃得到呢。

奶桶里的“嚼口”提走以后,下面剩下的大量酸奶就是制作奶豆腐的原料了。妇女们把这些酸奶倒入锅内煮沸,使水乳进一步分离,然后用笊篱把大团大团的奶块捞出装进白布口袋里,系好袋口平放在两块厚重的木板中间,上面再放上重物,比方说自家的牛车,以把里面的水分挤出去。

从口袋里取出的那一大块半潮的奶食,真的很像北豆腐的样子。稍微晾干后,需要把它分割成小的长条或是大些的方块,小的长条供当下食用,大的方块储存起来。分割的时候不是用刀切,而是用线勒,勒出来的奶豆腐显然比切出来的要规整得多。然后才放在蒙古包顶上去晒干。这种奶豆腐蒙语称为“胡洛特”,我们管它叫“酸奶豆腐”,是奶食中产量最大的一种,也是牧人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奶食品。酸奶豆腐真的很酸,但非常耐储存,而且越陈越香,酸味越来越小,吃起来也不像甜奶豆腐那么硬。

制作酸奶豆腐之前,还可以从酸奶中提取奶酒。在草地上,马奶酒的名气很大,但由于牛奶相对易得,所以到了产奶季节,家家都会用牛奶蒸制奶酒。妇女们把脱脂后的酸奶倒在铁锅内,锅的上面罩上一个二尺来高的酒甑。酒甑的样子一头大一头小,像是个两头通气的木桶。酒甑小头朝上,在顶端的内侧悬吊上一个小罐子,甑口再座上一口尖底小锅,里面注入凉水。酒甑周边的所有缝隙都用布或毛巾等物塞严。灶下燃起猛火,将锅内的酸奶煮开,急剧升腾的蒸气遇到上面盛放凉水的锅底,便会凝结成滴,顺着锅底滴入罐子里,这就是奶酒了。

这种蒸馏工艺和内地的粮食酒大致相同,工艺讲究的蒙古奶酒也有六蒸六酿之说,但当年草地上一般饮用的也就是头锅酒,二回锅不常见,三酿以上的就更少。奶酒无色透明,有少许的白酒及淡淡的酸奶味。头锅奶酒度数不高,喝起来劲头只比啤酒略大,可它的后劲不小,一旦喝醉了好长时间也缓不过来,要是和粮食酒掺着喝那就更不得了。

从夏末开始,就常见有人喝醉了酒跑马串营子。一路放马跑得飞快,嘴里唱着吼着,身体在马背上歪着扭着,奔马也就随着人的动作在草地上迂回前行。草地上不成文的规矩,客人若是脸上带着酒来的,主人就有义务拿出酒来请他继续喝。一般没人会主动请年轻人喝酒,他们就想出个骗酒喝的妙着。三四个人一起出门,其中一个人放马前行,淋漓尽致地表演出醉酒的样子,待他已经一个人坐在蒙古包里开始喝酒的时候,其余几个人也就跟了进来。喝过头一家的酒也就不用再表演了,跟着就是第二家、第三家,直至喝倒为止。

还是草地上的规矩。只要客人没有喝倒,主人家就有义务将他扶出门,替他勒好马肚带,将他扶上马去,缰绳交到手里,主人就没有责任了。一般情况下也不至于出什么问题。草地上的人和马高度合一,尤其是那些久经调教的好马,会随着人的动作做出丝丝入扣的反应,最后总会把身上驮的醉鬼带到一个人家去。

       

       

  更多相关图片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9023570100p36i.html


牧雨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60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