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青》有感 作者:无限风光


 

 看《知青》有感

我是云南建设兵团知青,最近看电视剧《知青》,引起我的回忆,激起我的感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是否青春无悔?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时历史无奈的选择

从经济上看,是解决众多城市青年就业的一项措施。从政治上看,是让知识分子到农村改造,让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项政治运动。1968年,当时正值文革中。停课停产闹革命,造成经济停滞,就业岗位缺失,千千万万毕业或即将毕业的青年成为城市的负担,疯狂的红卫兵或颓废的青年将成为城市的灾难。只有将知青疏散在广阔的农村,才能分散城市的负担,才能化解城市的灾难。但千千万万知青到农村后,多数无法适应农村生活,无力承担繁重的劳动,加之生活艰辛,前途渺茫,造成精神颓废,思想迷茫。很多人都是在混日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吃的时就走村串乡到处混饭吃,或偷鸡摸狗。知识青年在农村广阔天地不是大有作为,而成为本来就贫困农村的负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没有起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作用,反而在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方面对淳朴农村传统形成冲击。这种冲击可能是潘多拉的盒子,可能教育了农民,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也可能毒化了农民,污染了农村传统文化环境。上山下乡运动客观上没有达到改造知识分子的作用,没有化解就业的矛盾,反而增加了农村的负担。主观上强化了社会矛盾。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


二、上山下乡是当时知青无法的选择

当时,适龄青年不管你情愿或不情愿都被迫上山下乡(少数当兵和社青除外〉。不管你是激情,还是无奈;是浪漫,还是颓废都无所谓。你是被迫的,被挟持的,被历史洪流挟裹的。你是无力的,无法的,无选择的。所以,你压根就没有青春有悔或无悔的权力。如果有无悔的感概都是无病呻吟或无奈的自我安慰。知识青年后来返城方法不同,途经不一造就了知青后期命运迥然,现在的心态也不一样。一些知青或因病,或关系,或招工提前离开了农村农场。这些知青短暂的农村生活经历,对他们是白马过隙,稍纵即逝,没有多少回忆,他们无所谓青春有悔无悔。少数知青因当上工农兵学员或因恢复高考后考进学校回到城市。他们自认为是知青中的骄骄者,在精神层面感觉良好。他们中少部分成功者,青春无悔是他们对现实状况的心态,是对现在处境的品味,是精神享受的调味。大多数知青返城,是被历史挟裹着,被历史的洪流又卷回了城市。他们中大部分或顶替父母被就业,或成为城市无职业者自谋生路。他们多数备受工作生活的煎熬,要文凭无文凭,要技术无技能,加上企业改制,许多人要么下岗,要么提前退休,或者做点小生意糊口。他们身处社会低层,经济拮据,生活艰辛;晚婚晚育,青春逝去;知识缺失,精神匮乏,根本无暇顾及青春有悔无悔。他们是知青中“沉默的大多数”,目前多半处在退休或半退休状态,只有在闲暇中自娱自乐聊以自慰。


结语:

上山下乡运动这段长达10年的历史应该书写,历史不能忘记。上山下乡运动是当时历史无奈的选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被历史洪流挟裹的,没有选择,不能逃避,根本谈不上有悔无悔。


(作者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五营八连知青)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