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嘉琛:《知青》里的青春与荧屏外的历史记忆 作者:网中人搜集


 

 《知青》里的青春与荧屏外的历史记忆

作者:汤嘉琛

来源:新浪博客(原刊《晶报》)

作家梁晓声编剧的电视剧《知青》近来登陆央视黄金档并夺得收视冠军,使得知青话题突然爆热。然而,这部被宣传为首部全景式展现知青生活的电视剧,播出之后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那些曾经亲历过知青岁月的观众,对这部极富青春浪漫色彩的电视剧并不买账——他们更希望看到苦难历史在荧屏复活,而创作者提供的却是被粉饰的记忆。

该剧创作者试图以一群知青的生活故事为切口,向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还原一段尘封的历史,确有值得肯定的“破冰”意义。但需要强调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毕竟是一段并不算久远的历史,社会各界对它的评价也基本已有公论,如果创作者对尺度和视角的把握不够精准,不仅对当年那些知青们的蹉跎岁月是一种冒犯,也会被视为对真实历史的一种冒犯。

《知青》这部电视剧引发争议,关键在于戏里的青春与戏外的历史记忆,形成了某种实质性的冲突。以主题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伤痕文学”重点展现的是知青的苦难记忆,上世纪90年代的怀旧文学主题变成了“青春无悔”,而如今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知青》,在“青春无悔”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自我升华”。这部被贴上“主旋律”、“励志片”和“正能量”标签的电视剧,展现的不是“知青岁月”的历史图景,而更像是“激情岁月”的虚幻景象。

很多观众原本希望将剧中的场景、风物乃至插科打诨,都当作索引记忆的线索,但当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调整到怀旧模式,准备在记忆的旧时光中忘情穿越时,却发现这部电视剧并非一个理想的媒介。从剧中那群年轻人的经历与情感纠葛中,观众们感受得更多的,是创作者力图展现的激扬青春、火热激情,以及一种近乎《山楂树之恋》的纯美情谊。记忆无处凭吊,历史涂脂抹粉,这正是最让观众感到不满的地方。

有人说,以近乎考据史实的态度来审度一部电视剧有些挑剔。但实际上,《知青》所依托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记忆,决定了它更适合以一种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还原历史。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造成了整个中国社会传续十年的断层和错位,这是不可篡改的集体记忆,岂能让时代悲剧变成青春励志,将个体苦难变成浪漫演绎,让心灵伤痛被欢歌笑语冲淡?

知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荒谬往事,也是透视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无论是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尊重史实绝对是最底线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负有记忆过去的伦理责任,但只有先具备真实表达的基础,反思才会成为一种可能。如果一部以历史记忆为卖点的作品,用掺杂着浪漫想象与艺术虚构的情景设置,带给观众的不是鉴往知来的反思,而是对所谓单纯美好的“激情岁月”的向往,这样一部作品的价值就必须被重新审视。

这些年,诗意地表达灾难、刻意粉饰历史记忆、用虚假温情掩盖悲剧本质,已经成为很多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一个通病。这其中固然有影视剧审查因素的考量,但题材敏感绝不是粉饰历史的理由。尤其是在当下,很多先辈们曾经经历的苦难,很多改变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历史,都正在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记忆空白。面对这样一代人,文艺创作者恰恰不应加入粉饰历史的行列,而必须以最基本的良知还原真实的历史。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