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炎:我的青春,很后悔! 谷岳:青春怎能不悔 作者:荷萍搜集


 

 我的青春,很后悔!

作者:甄炎

来源:共识网

17岁到22岁,我的青春很后悔!

如果这是正义的事业,它将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不后悔!事实业已证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完全与社会文明进步无缘,反而是开历史倒车,是对人类历史的反动。农业人口愈益减少,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必然的进程。但上山下乡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一代青年由城市倒回农村,这分明是“文革”巨大错误的产物,它以又一个错误以期弥补“文革”造成百业凋敝的错误,不惜拿千百万青年的前途和命运作质押,让其分散在农村而不聚集,让其再抢食不裹腹农民的口粮吃,无论怎样涂抹也掩盖不了这一历史的真相。

如果这是我的选择,我不后悔!因为,在法治社会,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根据现在的民法通则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时,我做小工,八毛六一天的微薄工资还是可以养活自己的。故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这不是我的选择,如果不去家长会被办学习班,有关方面会动员、说服,并施以各种各样的办法要挟、挤兑你,让你不服也的服,无产阶级专政铁拳和单位人的严格管束会让你乖乖上山下乡的。

如果是我的不当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需要去进行当时的社会惩罚机制所设定的劳动改造,以赎补其过错,那我也不后悔!我的过错在于断断续续的学习过程混到了初中毕业生的资格,被称为“知识青年”,而毛泽东在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时,明确点到了“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呀。吊诡的是,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干部,他们的下乡是到农场带薪锻炼,而小学及其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则被划为“社会青年”,这些人也免于上山下乡。

如果真的如上山下乡动员者所描绘的那样,早去又很好表现肯定会早日享受招生招工、参军入伍待遇的,我依然不后悔!问题是基本上是一场骗局,除了极少数表现好的知青被当作典型做做样子而推荐上学招工招干,那些刚到两年就迅速跳出“农门”的,都是“拼爹”、拼关系、拼送礼、走后门的赢家。有人说毛泽东时代没有腐败,那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只是当年普遍生活贫困,腐败的标的小很多而已。特别是毛泽东高屋建瓴地作出:“走后门的不一定都是坏人,走前门的不一定都是好人”的英明判断以后,走后门之风更是“横扫千军如卷席”。

1972年至1977年,我同全国两千多万知识青年一道,被动地卷入上山下乡的洪流。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经受磨炼,在诡谲的政治风云中去表现积极先进,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感受前途的渺茫和社会的遗弃。这个年龄,最是渴望知识、励志成才、展现自我、憧憬爱情、充满理想的花季,可都无奈付与这年复一年苦海无边的农事之中。

记得,我比农民干得还累,什么农活都干过,苦的、脏的、重的;我比农民干得还好,一年劳动340多天,全公社知青数我最勤奋,一年挣工分近三千,三毛钱一个劳动日,我还存款五六十元,工分口粮全队数我最高;我比农民干得还苦,当了四年生产队会计,夏季分粮食经常到晚上十点钟才回家做饭……这些都是为了正表现被推荐出去吃“商品粮”。可是,如果不是我发愤努力不忘学习,幸运赶上恢复高考,我还是跳不出“农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什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什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什么“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什么“做缩小三大差别促进派,反修防修筑长城”统统都是骗人的鬼话!

现在来看,40多年前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它的理论到实践,从运动的出发点到根本性质,从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到实际的效果,从当事人以及相关人是否获得利益、是否受到教益等等指标来看,它都不具有任何现代社会法则的积极意义。整个是一场由恶魔导致的梦靥!当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人,如果至今还说出所谓“青春无悔”的梦呓,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属“斯德哥尔摩情结”在作怪。

经历战争,珍爱和平。正如我们感受和平的甘甜,但绝不能反过来说战争就是好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定要找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经过自己的苦难,认识到所受的教育在现实生活面前不堪一击,所谓的革命理想主义原来不过是一个热气球;消弭了曾经对于领袖的狂热崇拜,认清了本来面目;深切体验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巨大鸿沟,更同情农民们的悲惨遭遇。同时,为埋葬旧体制旧制度准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我庆幸,我比农民幸运,李庆霖的一封信以后,知青还享受着供油供肉乃至享受补助的种种特殊照顾;我庆幸,我比大部分知青幸运,我上了大学,命运由此改变。但我众多的知哥知妹知姐知弟,他们命途多舛,一步落下步步落下,年过半百至今还在为生存殚精竭虑,我深深理解与同情他们……

由此我愤怒,梁晓声之流的知青败类,至今还老调重弹“无怨无悔”,连同其手书讲话而获利千元的劣迹,哦呸!

                                                                         2012-06-15

 


 青春怎能不悔

作者:谷岳

来源:北大荒网知情频道网址:http://www.chinabdh.com/HtmlFiles

曾经看过本地一个知青艺术团的演出。当年的知青们穿着旧时服装,挥动着旧时的舞蹈手式,激动而兴奋地表演着同样也是旧时的节目。他们中许多是下岗工人,也还有些是提前退休的职工,当然也有过好日子的人。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尽相同,可脸上的沧桑却都是一样的明显,眼角也已皱巴巴了,双鬓也白着,只是他们的神情却仿佛自己依然年轻。特别是舞蹈着的女知青们,腰自然有些粗,动作也颇僵硬,这也难怪,她们中有人已作了奶奶。但她们却激情似火。他们纵情歌舞,也纵情欢笑,在歌中怀想自己曾经有过的岁月,在舞中忘却天天都在的烦恼,就仿佛重新找回了青春。纵是泪水已然在眼眶之中晃荡,他们却仍然微笑着说:我们青春无悔。我为他们的这种豪迈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但不久前,我碰到一个下岗的老三届知青,说起这场演出,我问他对于当年的下乡是不是也觉得“青春无悔”。他粗着嗓门说:那都是屁话!他说千把万的知青,有几多过得自在的?有几多实现了自己理想的?就那么几个发了财的人,升了官的人,运气比别人好的人,觉得有点光宗耀祖了,在那里“鬼做”(武汉话指假模假式的意思)。生怕上千万过得不怎么样的知青不晓得他正走鸿运。叫他下岗,叫他退休,叫他找不到工作,上街拉板车或者痞着脸求老板打份工,看他还会不会说青春无悔。我要是不下乡,会落到今天?几多像我一样的知青,因为下了乡,中途辍学,到现在是要文化没文化,要技术没技术,要本事没本事,思想观念还正统得不敢于一点出格的事。人都被毁了,还谈什么“无悔”?他说话时显得很义愤,偏激自是难免。但却不无道理。

我其实很能理解“青春无悔”一说,但从理智上却觉得青春应该是有悔的。我的三个哥哥中有两个是知青。他们一个下乡五年,一个下乡七年。我送过他们,接过他们,深知他们在乡下的生活经历,也深知他们的前前后后的心情。因为这个的缘故.我对知青总是怀有深深的崇敬,对知青的文学也尤其喜欢,尽管那些作品中充满着革命的浪漫主义。

我觉得知青下乡,虽然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沟通了城乡隔阂,也的确让许多青年在乡村得到了锻炼,了解了世间生活,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但是它却是一种政府强制行为,上千万的青年人没有任何个人意志的选择。不能深造,不能求学,不能实现任何个人的理想,不能追求任何个人的爱好,不能顾及家庭有没有困难。下乡是他们惟一的选择,要么回老家,要么便按政府统一划片下到指定地点,仅此一条出路。徜着想方设法留在城里,便为全社会所不耻,甚至更糟。处在这样状态下的人,几乎就不是人了。正值求学的人,中断了求学的机会:正值学艺的年龄,也丧失了学艺的条件。青春固然也可以去种地,但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迫使千万人同时离家去学种地,竟然还会无悔?我常想,如果不是一种敷衍应酬或是随口说说而已,那么就未免太矫情了。

“青春无悔”在我的眼里从来都是老知青们一种无奈的宣言。只因为他们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地下了乡。他们的青春和他们的乡村生活已然绑在一起,共同揉进了那段时光之中,揉进了他们的生命之中。知青生涯就等于是他们的青春经历。他们不愿意轻易否定自己生命中的这段经历,哪怕这段经历是被动造成的,是满怀着痛苦的。于是他们把那一块还带着血色的伤疤,稍稍修饰一下,将它变成了鲜艳的花朵。其实,如果真的把青春找回来了,他们还会像当年一样,满怀着激情,唱着歌儿下乡去吗?想必不会。所以他们虽是既歌又舞,而内心一定都还能明白这“无悔”的岁月,不过是心头的一块创痛而已。如果有人硬要说他的下乡经历就是“无悔”,那也无话可说,只但愿是出自真心。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