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央视电视剧《知青》的硬伤 作者:孙尔台搜集


 

 央视电视剧《知青》的硬伤

作者:姗姗来迟

来源: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c3e007010154dt.html

1968年12月,万岁爷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运动便在全国大规模展开,仅1969年就达1500万人,占当时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不与知青发生联系。因此《知青》收视率高应在情理之中。由于最近事太多,昨天总算完整地看完了一集《知青》,作为过来人就发现几处要命的硬伤,为了尊重历史先写下来,系统评论待播完以后再说。

硬伤一.首先该剧以“知青”冠名就不妥。中国文革后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以插队落户的方式为主,北大荒那种兵团建制的上山下乡虽然也可称“知青”,但绝对不是主流。因此将一部描写兵团战士为主的作品冠名“知青”总觉得不太正宗。(而且就知青最为痛苦的孤独感而言,兵团知青也不可能与插队知青同日而语)另外“知青”作为一部纪录片或者是专题片的名称尚可,但作为一部电视剧的名称就显得大而空了。梁晓声的职业就是玩文学,虽然是工农兵学员功底差一点,但也应该比我们这些外行懂。为什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我估计是不是想当知青代言人的心情太急切了一点?

硬伤二.剧中知青人物的年龄全部偏大。1969年知青下放涉及到68-66共6届初、高中的中学毕业生,(其中高中生占三分之一,初中生占三分之二}下放时年龄最大的21岁(不到现在正常的大学毕业年龄),年龄最小的仅14岁(不到现在正常的初中毕业年龄),按统计学的加权平均取值不到17岁。我弟弟那年刚满15岁,这个年龄应该称之为少年才对,却也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再加之文革中普遍采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愚民政策导致中学生的心理年龄比户口年龄还小。《知青》中以二十多岁的成年人去演绎十几岁的青少年,不论剧情如何,仅在年龄上就掩盖了当年的残酷与残忍。

硬伤三.电视剧美化了知青所处的严酷环境。知青当年最大的愿望是不饿肚子,为了能活下来,其他都是次要的。知青中当然有恋爱的,但是比例极低。至于还会出现初中毕业生李君婷那样争风吃醋的女孩,简直就是歪曲!(即使李来自于高干家庭,我也不信)向男人如此直白、如此霸道的索吻只有当今吃饱饭没事干的二奶才干的出来,这事绝不可能出现在当年女知青身上的。她们可都是些饿着肚子的孩子呀,而且是被万岁爷吓傻了的孩子。

硬伤四.电视剧中赵天亮说按照政策他哥哥下放陕北后他就可以留在城里与事实不符.起码在湖北省就没有这个政策。我患有心脏病的姑妈有三个孩子当年全部都被迫当了知青,(我所知道的所有家庭都是这样)最后姑爹也被迫随五七干校去了遥远的山区,在她患病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在她去世之前,以上所有亲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这是一次人类的大迁徙。这是一个比《悲惨世界》还要悲惨的年代。这是一群比《雾都孤儿》还要孤苦无助的群体。今天国企的下岗工人大部分也都来自于这个群体,今天他们都老了,依然还在为生存作最后的努力。梁晓声,请稍微尊重一下历史吧,说实话,你即使抄写了《讲话》,我也没骂你,因为你有你的自由,你也要保你的饭碗和地位。但你今天要篡改历史拿当年的兄弟姐妹知青开涮,那可就太不地道了,毕竟你也当过二年知青。

                                                                                2012-06-2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