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青"說自己(外一篇) 作者:山人


 

 看"知青"說自己

(一)

"知青"這電視劇放映了一大半,給人的感覺是很假.跟以前我們經歷過的知青生活不一樣,很絕大部份的知青還活著,那段生活的記憶還真確的留在我們的記憶.不少知青在網絡上說,他們看不下去.這些我都明白.不過,我看這劇集是純粹作為幻想和娛樂,現在是個包容的社會,既然少林和尚足球技術可以比美世界杯,警察英雄可以身中數十槍不死,以一敵百取得勝利.我們又何妨幻想自己青春浪漫.

我看那劇集,是當看其他各式各樣肥皂劇一樣,看得輕鬆就行.沒有認真的去計較真假.況且,我也想看看人家是怎樣去編寫知青生活的,在外面生活久了,包融的能力也比以前増長了不少.學會了從幾個角度起看一件事情.

我雖然只當了三年知青.但那幾年知青生活卻影響了我的一輩子.

我從未去想自己是否青春無悔,當知青不是我們的選擇.來香港生活却是自己的選擇.今天貧窮也好,沒有退休金也好,是自己當年的決定,承擔後果也是應該.雖然,這決定是我們自己下的.雖然也是無可奈何的決定.

開始的時候,我們想逃避,留在城裡憑些停課以來學到的小手藝,例如木工,修理鐘錶,理髮等幫人幹點小活掙口飯吃.父母都願意繼續承擔我們的生活,我姐在貧困山區當了兩年知青,勞動艱苦還是養活不了自己.同樣需要父母承擔生活.可是學校不肯放過我們,關了母親辨學習班,聽說還要停發工資.沒有辦法,兄弟兩人背著父母悄悄商量,決定盡力一搏,逃亡香港,到另外一個地方重新生活.

那幾年的知青生活的記憶都是貧窮,飢餓,無助.還有就是逃亡和被收容......

我很慶幸當知青時是和哥哥在一起.到小島的時候,除了衣服之外,我們還帶了幾本書,其中有兩三本是哥哥的數學老師送給他的,讀書的時候,哥哥的數學特別好,那個曾經在大學任職的數學老師特別喜歡他,可惜文革開始就被遣送回鄉,只留下幾本數學書給哥哥.就是那些書陪伴我們度過了那幾年的蒼白歲月.我們本來還有好多書,抄家的時候給沒收了.不過那沒有影響我們的讀書興趣,那裡的知青都有一些書,可以借來看,小島的農民大多數不識字,沒人管我們看什麼書,比較自由大概是插隊的好處.我們旁邊有個珠江農場,聽說對知青的思想控制很嚴格,雖然生活條件比我們好一些,但我們一點都不羨慕.我覺得自己能夠被抽調大隊建築小組很幸運,當時,大隊正準備幫農民把茅屋改建瓦房.建築工作使我有機會學到一門技術.那公社派來的技術員師傅對我很好,

那幾年,工作之外,晚上看書和音樂成了我們最大的精神寄託.我跟哥哥學習高中數理課程.那些對我當年在小島建築隊的工作很有幫助,我還期待有一天來到香港,可以有些基礎重新拿起課本.

性格決定命運.往後的日子,果然一如當年的設想.我們來到了香港,一面工作,一面讀夜校,重新延續被中斷了的學業,雖然很多東西也和我們的青春一樣消失了,但我們還是盡自己的能力去補救,努力追趕與我們年齡差不多的二次大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人.

雖然吃了許多苦頭,還差一點掉了性命,但我們終於走過來了.

雖然沒有掙到什麼錢,但終於實現了夢想,供養了父母,讓他們有一個安定的晚年,也養大了女兒,讓她們都能接受完善教育.有一條公平的起跑線.

回想自己大半生道路.我們還是沒有後悔自己當年的選擇.

緣起緣滅,一切都有定數,這是我在大嶼山昂平360大佛旁邊的心經簡林裡的感想.

那天,站在心經簡林裡面.默默的想起自己一生經歷的事情,感慨之餘也有一種很寧靜的感覺.一切皆由因緣而定.不必嘆息.不必後悔.


(二)
 
    "知青"這劇集看到四十集了,很多事情雖然自己經歷過了,可是越看越糊塗,政治真的是太複雜.

當年自己千辛萬苦,孑然一身來到香港,看到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表弟妹,中學會考以後一個一個的到英國,加拿大升讀大學,而自己只能到夜校從26個英文字母學起,很不服氣,雖然在這裡都被稱為"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一群",可是當年大家的父母一代都是同一地方的大學生,我們都屬於"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怎麼命運就這麼絕然不同.很是怪責自己的父母當年沒有像舅父阿姨一樣移居香港.可是現在看了片集"知青".才知道自己當年其實很幸福,只是自己沒有體會到.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事情太多,太複雜.很多事情到了今日都弄不明白.當年那些學校一心培養的後代在那個紅八月鬥爭老師校長最積極,昨天他們還一致擁護的人今天最努力要去打倒也是他們.後來還拿起刀槍互相拼命.為的也是捍衛同一偉大思想,到了今天,年屇花甲,還常常爭議悔與不悔.歲月都流逝了,怎麼都追不回來了.況且,我們當年不能選擇.

"政治這東西太複雜,我們一輩子都弄不明白,最好遠離它."這是哥哥當年說的,今天看來仍然很適合我們.

可是劇集裡描述的趙曙光和趙天亮兩兄弟之間的手足情深,我懂,當年哥哥也和我一起當知青,一起經歷了死裡逃生.我當知青那年只有十七歲,父母不放心,要我跟哥哥一起去.我們也希望這樣,當時我正在跟哥哥學習數理,興趣很大,更重要的是大家準備一起逃亡,所以特意選了那個接近香港的小島插隊.

那是1968年冬天,大規模動員上山下鄉,地方倒是可以選擇,再後來一屇沒有這麼自由了.

我去插隊的地方是珠江口的一個小島,沒有陸路交通.出入都要小艇.很不方便.幸好我們從小就跟外公學會了游泳,而且水性還不錯.出入的時候,沒有小艇就游泳橫渡那條大江.也幸好這樣的不停鍛鍊,不然後來就沒有辦法在第一次逃亡失敗檢回性命.那在大風大浪的海裡搏鬥一個晚上一點都不好受.

有的網友說我們那幾年的知青生活像是夏令營.那可不真實,那年頭,以階級鬥爭為網.與天鬥,與地鬥,還要與人鬥.提倡的是一怕不苦,二怕不死的革命精神.我最怕的是夏收夏種時期.我在建築組的工作都要暫停時停工,回到生產隊參加農忙勞動.常常需要起早摸黑,工作時間比平常長.開始的一年我們不懂偷懶.後來變得聰明了,農忙時請假回家.反正一天只有兩毛多.窮也差不了這些,再後來生產隊農忙也不耍我回來,反正我干農活像個白痴.連個半勞動的小孩也比不上.

吃不飽也是那年代的特徵.珠江三角洲是個魚米之鄉.那裡的農民說,以前的小河小涌隨便就能撈些魚蝦做菜,後來可能使用化肥多了.魚蝦少了很多.不但如此,連米糧都不夠,要加些紅薯才可以,其實不是不夠,只是當年沒有什麼餸棻,我們吃得特別多.後來到了香港,跟親友說起,他們怎麼都不明白一個人一個月30斤大米都不夠吃,還有.在香港紅薯也是健康食品,比大米更貴,只是我們當時的健康常識不夠.

生活上的艱苦還是其次,很多知青忍不住的是對前途的絕望.那時候說的是扎根農村一輩子.想起這些就令人不寒而慄,我想,我們比起其他地方的知青好一點的是一方面我們從小生性樂觀,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實實在在的看到希望.到了小島的第一天晚上.我們就看到了東南方有一片光亮,村民告訴我們,那是香港.那也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我們到那小島做知青,為的就是盡快到達那裡,展開自己的新生活.

當年我們這些"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哪裡敢想像像周萍一樣的走運.

前兩年父母走後,清理他們的遺物.我還看到當年哥哥報考大學的申請表格.上面清清楚楚的寫著,外公的成份是"歷史反革命",舅父的職業是"香港警察."阿姨的居住地是海外.當年即使哥哥高考滿分.也不會有大學收他.以階級鬥爭為網的年代,我們沒法改變家庭的歷史,只有逃出去才能洗去烙印,重新生活.

其實,不說路上的風險.兩個完全沒有錢的年輕人怎樣在人地生疏的地方生存下去也一定有許多問題.

那時我們沒有到過香港,不是很了解情況.不過可以想像.任何一個地方,出賣勞動謀取生活的人都需要知識和技術,我們很不幸,十幾歲就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希望將來到了那邊可以重新撿起課本.繼續學習.

我還算幸運,白天跟著師傅在建築組學習建築,晚上跟哥哥學習高中的數理.日子雖然很艱苦,可是感到充實.我們還問別的知青借了一些書來看.雖然那裡沒有電燈.可是那時我們年輕,眼睛好,在煤油燈下看得很認真.津津有味.知識令我們學會思考.我們逐漸明白一些道理.也逐漸長大成人,思想開始成熟.

我們相信,不需要知識的年代一定十分短暫,知識就是力量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果然,十年後大學恢復了高考,不過那時我們已經在香港生活幾年了,不然,也許可以和其他知青兄弟在高考試場中一比高低.老實說,我們對自己還是有一些信心.因為那幾年我們沒有怎麼放下書本.

來到香港,我也參加過一些公開考試.像夜中學會考,理工學校夜校入學試,公務員入職試.還有一些大公司的入職試.一些成功了,更多的是失敗了.和外面年齡相仿的土生土長的年輕一代,同是"二次大戰嬰兒潮"的年輕人相比.我們吃虧不少.當他們在學校明亮教室裡接受正式教育的時候,我們停學在家,在窮鄉僻壤生活,在南中國海為生存掙扎.那是一條完全不公平的起跑線,可是我不氣餒.屢敗屢戰.

知青歲月,艱難的日子也使我得到收益.我慶幸自己能夠僥倖捱過苦難,但絕對不會讚美苦難.

                                                                       2012-06-18

 

 理想與現實

(一)

"知青"這套劇集播放到尾聲了,給人的感覺還是很假.看來編劇選題是錯了.

現在的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當年提倡的可是以階級鬥爭為網,親不親,階級分.生活充滿火藥味.為了革命,兒女可以批鬥父母師長,甚至把他們的肋骨打斷.以今日的溫情人性手法去描述那個年代不單不適合,而且很困難,只好隨便粉飾一下,給人的感覺很假也沒辦法.要是真實的描述那個年代的生活,當年的殘酷恐怕也不大適合今天的和諧社會.可能還不一定能夠上畫,當然這樣會引起很多知青不滿意,要知道,當年的知青絕大部份現在還活著,他們的記憶還在.所以,這部劇集不容易拍攝.編劇實在左右為難,其實最好別拍這樣的題材.

還有其實"知青"這名字恐怕也是個發水了的名詞.當年我們大部份連中學都沒畢業.沒有任何工作技術技能,怎麼都說不上知識分子.更不要說陸續再來那些"小學本科生"了.所以有些網友說叫"支青"才合理一些.其實說青年也抬舉了我們,當年,我們很大一部份人都沒到十八歲.現在的角度看只是童工.

還有當年說讓我們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可是現實生活是小島那裡的農民大多數不識字,連寫信都需要找我們幫忙,那裡的小學也要找知青做老師.怎麼能擔當重任呢?這問題至今仍然令我疑惑.

看了這套電視劇集還是不明白,那知青趙曙光到了陝北沒有怎麼接受再教育,反而當了支部書記,帶領坡底村人致富,他們一幫知青還看那些不良禁書.這大概也很難突顯那一代人領略偉大思想的光輝形象.

對於這些,哥哥以前對我說過,我們出生在黑色的家庭,思想覺悟不高,不要強求自己的思想達到很高的典型水平,不要強求理解偉大思想,只是遵照副統帥的話,不理解也執行就可以了,千萬不能提出疑問.當然執行也要看實際情形.比如義務幫農民買些東西,修理一下時鐘,幫小孩理理頭髮沒關係.要是緊急關頭,例如救人救物等.要看清楚情形才好行動,後來,哥哥果然在廣州的珠江河畔救了一個人,只是,他沒有不顧一切跳進河裡.只是找根竹竿讓那掉進水裡的人拉住,同時幫他找人幫忙.這些比起"知青"劇餘裡那位魯楠知青的革命覺悟就相差很遠,人家不懂游泳也跳到河裡救人,這些偉大的思想我們學了一輩子也學不懂,所以現在有些網友對我提出批評我是樂意虛心接受.

對於人家的幫助和教育,我一向很樂意接受.

當年剛來到香港的時候,在一間很多左派工人的制衣廠工作.左派工會也常常向我宣揚偉大領袖的光輝思想,我雖然對於偉大語錄的學習比他們這些資本主義社會長大的人熟悉,但還是很虛心向他們學習.只是我晚上要讀夜校.中午要做功課,實在沒時間去工會.要不.我今天可能成為骨幹.

理想和現實總是相差很遠.我們那一代人,少年時大多數純良正直,滿腔熱血.要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可是文革到了,那個紅八月很多都變成了野獸.思想越紅,越是積極的同學鬥爭起來越狠,後來還拿起刀槍武鬥,真不知道為了什麼.

來到農村也是,明明是窮鄉僻壤,却說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哥哥說,我們沒有那麼高的境界,只能做些實事.這樣我明白.像我去了建築小組.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去盡快掌握建築技術,幫助農民建好房子改善生活,比宣傳偉大思想,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好一些.學些技術是我力所能及的.而思想上的東西我真的不能領會.不過做建築我也是臨時的,一有機會我就會離開,不過在這裡一天做好一天就算了.我的工作態度認真.直到現在仍然這樣.所以當年逃亡失敗被抓回去,師父盡力要求,大隊也同意保留我在建築組的工作.其實那裡的農民都知道,要我種地能力還不如一個13歲的半勞動女孩子.而我在建築組的工作能力比他們任何農民強.這也是理想與現實的問題.

我們偉大領袖當年可能覺得知識越多越反動,要將我們一班年輕人送到農村,接受再教育然後成為接班人,我們不是不知道.可是却知道接班人不包括我們這些出身不好的黑色家庭.雖然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可是教育好的標準却是任由基層管理人員隨意定.不像數學考試,有很明確的標準.再說,我們都讀過數學,知道概然率的計算.要知道.一個公社甚至一個縣才有一兩個典型.而千秋萬世的階級鬥爭大業則每個生產隊都需要被鬥爭對象.像我們生產隊,老地主被鬥爭上吊死了,地主仔逃亡香港,那新的被鬥爭對象總是要人來繼承.我們出身不好,招工讀大學一定沒有,繼承被鬥爭對象的機會却一定很高.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問題.我們祟拜革命英雄,崇拜偉大理想.却不願意成為革命對象,也不願意在窮鄉僻壤生活.只能選擇逃亡.

這套劇集的編劇大概這樣,開始時可能想寫一部偉大的史詩.全方位的反映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可能後來遇到阻力,只好現實遷就理想.就像我們那一代人,開始時一些人滿懷理想,準備戰天鬥地,改造地球.後來看到不對路.跑得比誰都快.現在又來抽水了,說那一段生活是甘泉歲月.無悔人生.得到的收穫比什麼年代都多.

我們普通小市民,胸無大志,只生活在現實中,那些偉大的理想,離我們永遠都是那麼的遙遠.


(二)

2012年6月20日.雨.端午節.傍晚二女兒,女婿帶小孫子上來吃飯.大女兒和女婿到內地旅行了,孩子多就有這個好處,過年過節的家裡常常很熱鬧.

一家人圍著吃飯,看看電視就很高興.普通人家的生活就是這樣.

亞洲電視台播放新聞"時事追擊",說的是回歸以後的香港生活每況愈下.貧富懸殊.這是世界潮流,不是任何政府和個人能夠抗拒的.我們能做到的是努力提高自己和下一代人的市場價值.盡量令自己生活得開心一些.

不過傳煤的"憶甜思苦"我也不是很認同.以前英國人管治的時候,窮人的生活也不見得比現在幸福很多.年輕人一樣不容易買房子,我剛來香港的時候,也吃過許多苦頭,那時的新移民,大多數住在山邊木屋,天台木屋.板間房,居住條件比今天的劏房差.在工廠當份雜工收入也很低.低下階層要很辛苦工作才能維持生活.不過那時的人大多數樂天安命,刻苦耐勞,社會矛盾沒有今天這樣激化.我也不是很認同那些年輕人在中環市區堵塞交通,抗議示威.

理想與現實總有一大段距離,不容易克服.

接著一個節目是龍舟競賽.鏡頭顯示的地方是個水鄉,跟我以前插隊的地方差不多.今非昔比了.我當知青那幾年文革進行得如火如荼,龍舟都吊在學校的走廊天花上.

接下來是電視劇"知青".這套劇像許多知青所說的,"太假".編劇說是描述一個年代.可是那個年代以階級鬥爭為網.處處充滿鬥爭氣氛,子女鬥爭父母,學生鬥爭老師.同志之間互相檢舉揭發.

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在被欺騙中長大,現在老了,其中有些人還生活在過去那個火紅年代,騙不了別人就騙騙自己,騙不了這一代人就騙騙下一代人.

不過下一代人也不容易糊弄,他們的教育程度高,接收資訊多,懂得思考問題,女兒看了電視劇,很疑惑的問我,你們當年的知青生活真的這樣好嗎?我也希望自己的青春是這樣,歡樂又浪漫.不是一片蒼白,可是我不敢說謊.不然怎麼去解釋哥哥和我當年冒死逃亡香港,姐姐當了十年知青,等到回城才敢結婚,妹妹為了逃避當知青,到處躲藏,寧願吃藥弄致高血壓.還有一班當過知青的叔叔伯伯阿姨,他們都是曾經出現在女兒的生活中,有許多現在還活生生的存在.

當年我來到香港,就很不願意在別人面前提起那一段知青生活,更從來不會說自己青春無悔.在那班能夠接受完善教育的"二次大戰後嬰兒潮"的同齡人面前讚美自己少年輟學,在窮鄉僻壤生活的青葱歲月,人家不說你有病才怪.

我們熟悉的魯迅作品中的阿Q和孔乙己就是這樣.

我自己能做的只是加倍的努力.盡力的在那條不公平的起跑線上追趕.現在回想起來,也有很多遺憾.畢竟花了太多的時間去日以繼夜的工作,讀書.少了許多享樂.就像一個旅客為了忙於趕路而錯過了許多路邊的風景.

人生大多數都是這樣.為了追求理想付出太多.偉大人物為的是國家民族.我們普通人為了生活.

可是能夠達到理想的只是很少的一部人.理想與現實,距離總是很大.

                                                                2012-06-24


 山人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9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