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大学为什么会堕落得这么快?/ 教材一统为那般?/ 提不出问题的人们 作者:林子搜集


 

 大学为什么会堕落得这么快?

作者:张鸣

来源:作者博客

官场上从来不乏马屁精,但是也总有不拍马的人。什么时候不拍马的官员少了,少到一定程度,那么这个官场多半要出问题,成窝烂掉的可能性极大。

在古代,官员的任免,自家的顶头上司说了不全算,县太爷下面都是吏,六房书吏,世代在当地打杂的,一般不受县太爷的任免,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书吏却不流,待在衙门里送往迎来。再下面是衙役,属于贱民,供站班跑腿之用,也是衙门里现成的,县太爷一般也只是用,不操心他们的人事调动。至于县太爷,都是考试得售,或者捐班买得,由中央政府(吏部)统一派下来的,他们的上司,对下属,可以参劾,但不能任免,参劾,也得有确切的证据,加上上司和下属平常各驻各地,见面不多,纵然有心拍马,机会也不多,所以,官场马屁一时半会还上不了档次。

今日一个县里,除了十几二十个县级干部(里面还包含基本上无权的两套班子),一个县委一把手,对县里所有干部的职业生涯而言,都具有生杀予夺的意义。即便是县长、副书记,如果跟一把手搞不好关系,上面一般都会给一把手面子,让他走人。一个县,吃官饭的,数以千计,这么多人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说谁行,谁就行,不行也行,说谁不行,谁就不行,行也不行,想让一把手不喜欢拍马,难,想让大家不拍马,更难。但是,尽管如此,在任何地方,即便是官场风气特别差的地方,还是会存在若干不拍马,或者不太喜欢拍马的干部。

按道理,做官的人,喜欢马屁精的概率很高,能爬到某个高位,多半不是傻子,都知道拍马屁者往往动机不纯,甚至别有用心,一个把持不住,弄不好被对方忽悠了,也大有可能。不过,人之所以为人,都是有弱点的,最大的弱点,莫过于喜欢被奉承,换句话说,被拍的感觉,爽!尤其是在拍技日益提高,谀词日渐丰富的今天,拍和被拍的双方,实际上都达到了一种通体舒畅,毛孔尽张,酣畅淋漓的境界。一日没有小妞唱小曲,扭屁股就不能下饭的官员,同样也不能离开下属的马屁。所以,一位县委书记说过,用人,至少得用三分之一拍马屁的,否则,咱做官图什么?但是,大权在握的一把手,在享受吹拍之福之余,还有政绩的压力。中国现阶段的现代化,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作为火车头拉动的现代化,政府除了管政府的事,更多的要参与经济活动,甚至主要长官都亲身投入市场,做广告,推介本地产品。在各种政绩考核指标中,GDP的指标,具有核心价值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政府,成了世界上事务最繁忙的政府,不仅有彼此间的公务私务的往来,文牍成灾,公文旅行,名目繁多的礼仪活动,还有大量实务性工作,虽然这种工作有些很不必要,属于对市场的不适当管理和干预,但就工作本身而言,却是真刀实枪,附带业绩指标的。政绩指标的背后,是上级,是决定一把手命运,荣辱升降的上级机关或者上级领导。

既然有具体的业绩指标,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就类似于公司,多少要讲求一点效率,因此,就得有人给它干活。用不着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几乎每个机关,都有少数几个能干的,这些能干的人,支撑了几乎整个机关的业务。但是,这些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或多或少都有点争议,在组织人事部门那里,属于不能重用,又不能不用的一类人。要问起来,组织部门可以有一大堆说法,比如骄傲自满,目无组织,不守纪律,不拘小节等等,总之毛病很多,比任何人都多,但实际上,他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拍马屁,或者不习惯拍马屁。上级为了政绩,为了指标考核,不得不容忍他们,但是只能用他们干活,不能让他们掌权,所以,一般都是副职正用,小官大用,反正是活儿他们干,荣誉领导或者别人拿,还美其名曰,接受荣誉的考验。能干的人,多少有点才气,有点个性,不乐拍马,往往是个性和才气使之然,对于领导重使用而不重用的做法,难免有牢骚,于是加重了领导的不悦。

领导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政绩管理的目标体系发生变化,可以掺水造假而较少受到惩罚,那么领导的忍耐就度就更加有限,不仅不能容许顶撞,当众发牢骚,而且连腹诽也能明察于秋毫。更进一步,他们已经越来越见不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有人不拍马了。眼见得,各个系统,各个级别的领导们,就大趋势而言,对不拍马的容忍度在下降,越降越快。政绩管理体系造假度越高,领导对不拍马的现象的容忍度就越低,如果某些领域的所谓政绩管理体系,原本就是这个领域的领导们自己杜撰出来的,本身不含多少硬通货,那么,在这个领域,领导就更加容不得下属不拍马,现在的高等教育,就是这样一个领域。

现在高校的排名竞争,主要看它们在教育部的考核体系中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主要取决于你的核心期刊发表数量,课题数量、级别,博士点、硕士点数量,一级学科数量,重点学科数量,重点学科基地数量,进没进211,是否985高校等等,谁的数量多,谁就档次高。这些指标,发表量和课题数,似乎看起来有点“干货”,其实在知情人眼里,也是“水货”,因为这些课题和发表的论文,99%以上,不仅对学术知识增量没有任何贡献,对国计民生,也毫无用处。至于其他的指标,不过是中国人编出来糊弄中国人的玩意,同样一个学科,你的就是一级,我就不是,你的是重点,我的就不是,学科凭什么有级?给学科分出级别,也只有官本位的中国人才能想出来,很像是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本来,学生的培养,理应是高校的硬指标,学生出息与否,出路好坏,有无学术成就,原本可以作为衡量学校好坏高低的标准,但是,目前的中国,还没有走出文凭时代,人们对大学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虚的成分,加之学生毕业之后怎么样,存在相对的滞后期,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社会上还没有以学生这种“出产”,来衡量大学的好坏的意识,因此大学可以安稳地关起门来玩虚的,自娱自乐。目前高校权重最大的学生培养指标,是看一个学校有多少获得全国博士百优论文的数量,可是百优论文怎么评出来的呢?依旧是学术官僚们自己的事,跟所有类似的评审没有两样。所以,这样培养指标,也依旧是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

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原本最不应该有官气的大学,衙门化推进速度如此之快,官本位意识如此流行,在社会上似乎还有点名气的教授们,为了一个处长、副处长打得头破血流,各级学官们,官架子摆得十足,手里不仅权力大了,而且可以支配的资金也多了,先要求听话,继而接受拍马,不听话,不拍马,认真作学问,那么就什么都没有,迅速边缘化,再不就自己走人。教授,在他们眼里,不仅成了下属,而且成了差役,奴才,到了这个步天地,教授们自然无师自通,拍起来了,开始还有点扭怩,很快就运用自,有如神助。无论任何场合,开会只要座中有领导,教授们自然会让领导先说,无论领导懂还是不懂,领导说完了,教授们再说的时候,都会自觉重复领导讲话精神,言必称“正如某某领导所说”,领导听了,舒服,而且自得,时间一长,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教授都有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的教授,大多熟知制度主义的理性选择理论,按理性选择原则,拍马屁的投入小,收益高,不拍的反之,所以人们理应趋向拍才是。其实,官场中人,虽然不谙这样的洋理论,但操作起来,也没有不明白的,谁都知道以小博大的便宜,都知道在人屋檐下做人的道理,所以,大趋势,向着拍马的方向前进,早觉悟者,早得济。

虚假的政绩,不仅催生出虚伪的人际关系,而且催生出虚胖的学校,于是大学扩张再扩张,比师资扩张快的是建筑,比建筑更快的是各种“点”和基地,比谁都快的是“科研成果”的数量,这些数量,转化为新的政绩,再催生更高、更大、更快的高等教育。周而复始,循环升级,几年功夫,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就增加了十几个百分点,在校学生总量,居世界第一。在中国,谁敢说教育是个慢功细活?我们不仅有跃进的速度,更有跃进的气度和胆量。

当一个社会,知识分子成堆的大学,风气堕落得居然比官场还快的时候,是可怕的。当一个社会,官场上除了上级之外,没有任何人或者机制,可以制约一把手的权力的时候,更可怕。如果连上级的制约,都没有了硬指标可供操作,指标不过是可以相互哄骗的游戏时,尤其可怕。马屁,仅仅是个副产品而已。


教材一统为那般?

作者:张鸣

来源:作者博客

高校的政治课教学,一向是老大难,除了极个别经常跑题,同时具有几分说书才能的教师的课之外,只要不点名,学生跑光光,如果点名,则十有八九,课堂成了自修兼休息室,用功一点的看外语,写别科的作业,看别科的书,不用功的则睡觉看小说,看到动情处喊出声来,睡觉睡到鼾声一片的,一点都不稀罕。

现在政治课要改革了,门类减少,这是好事,免得彼此重复,学生负担重。只是,如何解决政治课课堂效果不佳的问题,看来办法不多。政治课教材统一编写,对于效果不佳的病,在我看来,只能添乱,使之病上加病。

据说,此次教材的统一编写,是为了改变当前政治课教材政出多门,水平不高的现状,因此集中了全国理论界的权威人士,打造精品,从教材优化入手,根本扭转学生对政治课兴趣不高的现状,因此,不仅教材编的下功夫,质量可靠,而且印制精美,事实是这样吗?

别的不知道,但是就现在已经印发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而言,情况却并不妙。没错,这个教材,编写的时候是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编出来的产品,却不敢恭维。虽然,目前国内近现代史研究的高手,一个也没有进编写组,但是如果编写者能够虚心一点,心胸开阔一点,倒也不至于编得太差,可是,我们看到的这个全国统编教材,据说最权威的本子,却是一个语言乏味,观念陈旧,叙事错乱的货色,全然不顾改革以来近现代史学界,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努力,根本不考虑史学界已经取得的成果,在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上,顽固地囿于旧说,那些完全不能自圆其说的旧说。这样的旧说,以干瘪,说教味道很重的党八股语言叙述出来,说是能让学生们喜欢,我是不信,编写者自己信吗?

时代已经变了,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想要借助统一教材,标准答案式的灌输,进而统一思想,显然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信息的来源和渠道的多样性格局已经形成,无论谁都没有这样的力量,彻底遏制这种多样性,推开的窗户和打开的门,再也不可能重新关上,信息封闭,虽然还有人在做,但收效甚微。眼下编统一教材的人们,虽然未必是学术高手,但却都是身居高位的学界中人,能混到这个地位,一般来说,都有点非凡的本事,至少都是明白人。我不相信他们不明白我都明白的道理,也并非如孔老夫子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顶着潮流硬上,他们其实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据可靠消息,我刚才提到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出版社,一开印就是500万册,在现在的中国,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超过了任何一本畅销书多少倍。对出版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印数,意味着什么,背后的利益有多少。这还不算由此带来的相关效益,比如以后考研,政治课的辅导,辅导材料的编制,等等,等等。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任何改革,背后都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此次政治课改革,至少从表面看,似乎印证了这个说法,像是一次编统编教材的人,驱逐各校自己编教材人的大行动,课程效果如何,学生喜不喜欢,其实,不过是用来说话的由头,原本没人在意。

                                                                  2007-06-05


 提不出问题的人们

作者:张鸣

来源:作者博客

一次,给某地的中学教师做讲座,讲完之后,到了互动时间,没有人提问题。我问,难道你们这些老师,平时讲课,不让学生提问吗?没有人回答。良久,一位老师站出来说,张老师你能不能分析一下,为何我们提不出问题来?

其实,这样提不出问题的尴尬,我在课堂上多次遭遇。有时候,我的学生,无论我怎样鼓励,怎样启发,甚至悬赏请他们吃饭,也依旧提不出问题来。我们的教育,是一个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无论什么学科,老师在课堂上都将每节课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标准答案,连解题的程序,都有标准样式,作文,都有标准的套路,老师按照标准答案教,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学,学好了,考试的分数自然就高。反之,分数就上不去。最终高考,就考不上好一点的大学。

这样的教学模式面前,教的人也好,学的人也好,是不需要怀疑什么的,更没有必要质疑什么,老师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套路教就是,把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就算大功告成,学生呢,自然什么都不用问,问,也是老师的讲授有不懂的地方才问。只要老师的教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参考书本身没有错误,老师的理解也没有错误,讲解再清晰一点,就一切OK。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原本充满童真,一肚子问题的孩子,就被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没有问题了,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质疑这根弦,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学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天底下,没有人比中国教育模式下的老师更自信,因为他们自以为真理在握。真理,就是他们教给学生的内容。他们之所以如此自信,是教科书告诉他们,它上的内容就是真理。他们之所以如此轻信,是因为这个教育体制,强迫他们只能这样做,必须无条件相信教材,否则,就饭碗不保。由于只能这样教,才能考高分,所以,学生的家长也成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帮凶,一旦有个老师感觉不对,想要变革一下教学的方式,告诉学生多看点书,那么就立刻会遭到家长们严厉的打击,如果好事的家长告上去,老师的饭碗同样会不保。

教育,原本是应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但是,我们这种教学模式,连学生带老师的质疑能力都给窒息了,还谈什么创造力?对既有的知识,连质疑都没有,怎么可能创造呢?教出来的人,即使学习好,会考试,背诵的知识多,也不过就是两脚书橱。今后进入社会,基本上很难有什么出息。

                                                                          2012-07-0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