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那个冬天有点冷》 作者:头晕


 

 读《那个冬天有点冷》

嘻嘻班长的《那个冬天有点冷》写到了第九篇,看完之后,心里委实发冷。

嘻嘻文章中描述的场面我没有经历,因为那时我已经离开七连上学去了。但嘻嘻的描写非常详细生动,仿佛我也跟着走了那一遭。

我们现在提到七连、想到七连,脑子里不会出现嘻嘻文章中那个没有了知青的七连,而是与知青密切相关的往事,比如初到七连时的情景,比如保养间着火,比如整团补课,比如上沟里割麦子,比如在麦场扛麻袋,比如在大礼堂开会学习,比如逛场部,比如在宿舍敲三家……没有知青的七连,七连的知青是不知道的。但因为袁齐放离开得晚,嘻嘻去接她,这就见到了没有知青的七连。

知青上山下乡,又称为“知青运动”。想一想,全国一千多万城市中学生被火车拉到农村,是不是“运”,是不是“动”?知青每年探亲回家,大包小裹地挤火车,是不是“运”,是不是“动”?具体到七连,成天搞阶级斗争、整团补课,虽然是坐着,但思想和“灵魂”都在“运”都在“动”。这场运动,是毛泽东整人运动中的一节,若放在历史长河的角度,则是一场闹剧,或是一场误会。

知青被运动来了,若干年之后,又被运动走了。按理说,七连应该回归到知青来之前的七连,但却回不去了,因为七连不可能是从没有过知青的七连,而是知青来了又走了的七连,历史留下了抹不去的一个伤疤。这伤疤存在于知青心里,也存在于老职工心里。知青回到了城里,却不再是原来那个才离开校门的学生;老职工当过“教育者”之后,也不再是原来的老职工。这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而这误会,将一直影响到误会结束之后,并且似乎没有真正的终结。

“知青走了,七连没有了往日的生气,甚至没有了活气,留在当地的老职工也似乎没了精神……老职工对知青的感情是又恋又怨,爱的是知青走时才突然觉得有些舍不得,恨的是两年之间居然都走空了,……没有了可以教育的对象也就没有了优越感,……他们被抬高的身份好像突然被架空了,重重的又跌回了生活的底层,他们不适应也不愿接受。”嘻嘻对老职工心态的描述是客观准确的。作为普通的农场职工,不管共产党的宣传机构如何鼓吹工农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地位,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这一基本事实无法改变。是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让他们之下,有了更低的层级;知青一走,不说对生产、教育方面有形的影响,对老职工心理的无形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他们不适应也不愿接受”,却又必须适应,必须接受。知青的青春一去不返是一种无奈,老职工重归社会底层也是一种无奈。嘻嘻文章中描述的七连年三十的冷清和漠然,不是老职工的刻意所为,而是一种真实心态的自然流露。读完嘻嘻的文章,感喟之情犹然而生,也有惋惜——曾经欢蹦乱跳的七连,怎么就这样死气沉沉了呢。

1997年和2007年我们两次回访七连,那时的七连,离知青大返城已经过去了很久,已经大体从知青返城的影响中走了出来。却也不再是知青下乡之前的七连,而是所谓改革开放之后的七连,是土地和机械都承包了的七连。那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却是历经坎坷继续前行的七连。前些时候,听说七连要划归场部,整体拆除,后来又说不拆了。这样好,就像北京的老胡同,留下来,保持历史的风貌。只是不知还会不会再去看望七连。这样一说,心里又生出一丝淡淡的惆怅。

                                                                              2012-09-03


 头晕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20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