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问题探讨】:激情和理智的思考 作者:若水


 

【知青问题探讨】:

 激情和理智的思考

把知青上山下乡的岁月表述成“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不对、确切不确切呢?有没有代表性呢?

我们先从“情”字说起。

何谓“情”?“百度百科”解释说:情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这一解释,有两个要点。1“情”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从而引起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2这种心理变化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动,调节人与外界的关系。

情是心理活动的极致。“情”字是一个“心”字旁加一个“青”字。“青”就是颜色之极致。米之极致曰精,天气之极致曰晴,水之极致曰清,人俊美之极曰倩。

激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如狂喜,愤怒等。这一解释,有两个要点。1激情具有爆发性。2激情具有强烈性。是在激动的情况下的感情。

下面,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激情。

17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多少人是“激情”着走的呢?不会超过10%。

1968年4月,仅北京市就有40万老三届学生滞留学校。1968年4月12日,北京市革委会发出《关于分配中学毕业生的通知》,要求大力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深入宣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克服一部分人头脑中留恋城市不愿到农村和边疆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但是至6月,只有2224人报名下乡。黑龙江建设兵团5师54团5营29连有知青200人,自我表述“我是燃烧着激情来的”,没有超过20人。54团有来自各城市的知青7125人,“激情”着来到这里的,没超过700人。那么,其余知青当时是怎么走的呢?怎么走的都有。有的是被“三结合”“四结合”的车轮战动员走的;有的是随大溜,不得不走的;有的是看明白大势所趋,只能顺势而为的;有的是那一届“一片红”了,跟着学校“全锅端”,被端到农村、农场的;还有的岁数小,迷迷瞪瞪就下乡了。总起来说,是被那上山下乡运动的大潮裹胁,冲击,身不由己,被卷进来,冲到农村、农场去的。把当时的知识青年描写成“激情燃烧”的一代,全是满怀激情响应号召,自觉自愿地削掉城市户口,兴高采烈地奔赴农村、农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对历史的歪曲。

那么,这10%的知青为什么会“激情”呢?主要原因是两点:1革命理想主义。2对领袖的极度崇拜。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举动都挂上了“革命”的幌子,比如给人家挂牌子游街,批斗,打砸抢烧,毁坏文物寺庙,整人,武斗。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搞得民不聊生,乌烟瘴气,理由却是“革命的道理千头万绪,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中学生最大的也就20岁出头,大多数还不到20岁,理智的思考能力不强,容易被鼓动和蛊惑,容易激动,他们误以为自己的给中国文化带来破坏的举动是革命行动。实际上,这种“革命激情”为“文革”所利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时至今日,我没有看到一个当年的红卫兵发表一篇象样的对当年的罪错表示忏悔的文章。我们民族的反思不够。我们民族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不足。当然,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所有人都需要这样做。需要这样做的只是当时的少数当事人。我们这个受孔孟之道熏陶多年的民族在这件事上更多的表现出她的宽容大度。她谅解了这些青少年,理由是,当时他们年幼无知。谅解当然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大度,但同时也留下了是非不清,错误的东西未能得到彻底清算的病根。

再说个人崇拜。我国的边民和一个临国的边民交谈,我边民刚提到临国边民逝去的领袖的名字,临国边民竟然大惊失色,吓得屁滚尿流。在临国边民看来,不在他们那个逝去的领袖前面加上几个定语而直接喊其领袖的名字是大不敬。我边民哈哈大笑。觉得很可乐。想想“文革”时,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人的那种狂热和对伟大领袖的盲目崇拜。真是五十步笑百步。中国受封建统治2000多年,对皇权的恐惧和膜拜由来已久。盲目顺从已经深深值入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中。中国没有经过民主社会,民众不知道民主,自由、人权为何物,就不会有比较,就不会认清强加在他们思想和行动上的对个人的盲目崇拜其实是愚民政策发展到极致的产物。中国的个人崇拜,在“文革”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为之震惊,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少年的疯狂和愚蠢让世界侧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的青少年误把领袖的话当作“革命召唤”,误把就业安排当作革命,一听领袖说个只言片语就激动不已,这是可以理解的,是不足为奇的。

问题是到了上山下乡40年后,到了2008年、2009年,一些当年的知青还在高声叫喊着纪念他们当年下乡时的“激情”,把这种“激情”当做他们个人历史上的光辉一页而加以赞扬,这就值得探讨和商榷了。

时隔40年,当年的知青们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绝大多数老知青对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是持否定态度的,是赞同“三个不满意”“四个不满意”的提法的。他们认为,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那场祸国殃民的“文革”的副产品,一代知青是荒诞政治的牺牲品。他们对这种倒行逆施表示气愤。这无疑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学会了独立地、深入地思考问题。

进一步思考,人们就会问,当年的“接受在教育很有必要”说是不是和“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相矛盾?知青们到农村、农场干嘛去?去接受“在教育”,为什么强行剥夺了这些青少年在高中和大学里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不是说“要改造一个旧世界”吗?怎么变成了单一的被“再教育”?经过思考,人们逐渐明白了,所有这些自相矛盾的言辞实际上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其实质,就是要把“文革”造成的恶果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让单纯的青少年为其错误埋单。再想想那些号召,我们就会发现它的虚伪和对青年一代的愚弄。

如果我们学会了理智的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当年的有些青少年的“激情”实际上并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后天听了人家宣传,遭了忽悠,用人家的思想替代自己的独立思考罢了。这种激情有“革命理想主义”的成份在,有对伟大领袖盲目的个人崇拜的成分在,有青年人单纯、热情、容易激动的成份在,有愚昧的成分在,有愚蠢的成分在,有被人家摆上了供桌还欣然赞美的这种牺牲的致死不觉悟的悲剧成分在。实际上,当时的所谓“革命理想主义”的宣传不过是一些政治家为了贩卖他们的私货而悬挂的骗人的幌子。一时受骗,看见那个美丽的幌子,进去住宿、吃饭,是不奇怪的,奇怪就奇怪在从这个店里出来的旅客的感觉不一样。正在大多数旅客大骂这家黑店,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子孙再进这家黑店的时候,有人却在赞美这家黑店,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思考方式不一样。举一个例子。前些天,读了一篇博文。一位女知青,在例假期间,她们队长派她在冰冷的水里去割高粱穗。她很高兴,认为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把最艰苦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自己。一天冷水的浸泡,几乎落下终身的病根,几乎要了她的命。时至今日,她还认为那个直接整她的副队长是坏人,而这个把最艰苦的活儿派给她的队长是对她的信任,是好人。这就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一代人中毒有多深。其实,这个队长绝不能说是一个好人,即使不是一个坏人,也是一个不关心知青身体健康的领导。因为作为一个成年男人,他完全明白把一个例假期间的姑娘泡到冰冷的水里意味着什么,他绝不会把这种活儿派给他自己的女儿。

实际上,从“再教育”说的提出,已经可以觉察出提出人对青年学生缺乏好感。上山下乡的目的,主要不是主动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而是被动地接受贫下中农的改造或称之为“再教育”。这种缺乏好感其实从提出人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就埋下了种子。经过历次的斗争,提出人对知识分子越来越缺乏好感和信任,他把知识分子归结为资产阶级,把青年学生归结为小资产阶级,给他们分派的主要任务是改造世界观。文革起,青年学生组织了红卫兵。红卫兵被利用于一时。可是很快,这位提出人就厌倦了红卫兵。从他第八次不愿意接见红卫兵,在总理的说服下勉强接见而脸上毫无笑容就可见端倪。后来,他对红卫兵组织及学生领袖越来越缺乏好感和信任。在组建的新政权中,学生娃没有占据重要位置。他派军宣队和工宣队进驻学校。他对工人和军队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学生。在有些学校,发生了抵制工宣队和军宣队的事情,这就更坚定了他要把这些学生娃下放下去,让他们好好受受教育的决心。一句“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体现了提出人对孙辈人的不满意和希望他们学好、改好。可惜不少孙辈人理解不了他的情绪。忙着狂热,忙着山呼万岁,忙着领旨谢恩。

“在教育”说是真是对“激情”论的莫大讽刺!

一边把青年摆上祭坛,一边又说为他们殉葬多么光荣伟大。真有不少人相信了他们的鬼话。至今还在不遗余力地讴歌这种牺牲。可是,万千青年,凭什么要为错误路线殉葬?这难道是公平合理的吗?那些制定政策的人,可曾设身处地地为这些青年的前途考虑过,为这些青年的家庭考虑过?

一种思潮、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影响了一些人的一生。可惜了,他们并没有把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坚持到底,而是也选择做了逃兵。在30年、40年后,逃兵们有的著书立说,有的在逃兵们大聚会的时候,慷慨激昂地讴歌自己当年的激情。逃兵就是逃兵。事已至此,你们有什么脸面去歌颂你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好汉不提当年勇,更何况是一些逃兵?逃兵夸耀叛逃前的激情,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

有的“激情”知青下乡后分得了“不错”的工作;有的下乡时间短,还没感觉到疼就被选调了;也有的因这个“激情”得了济,或入了党,或混到了一官半职,或被推荐上了大学返了城。他们的“激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报。他们赞美他们的这一段人生经历。

为什么大多数老知青对“激情”论十分反感?原因有二:1绝大多数知青是被那大潮冲下乡的,从来没有“激情”过。2赞美“激情”,本质上是赞美引起“激情”的外界事物,赞美盲目的个人崇拜,赞美被愚弄,赞美愚昧和愚蠢,赞美倒行逆施,赞美死不觉悟。如果说,你赞美你的激情,在你的家里喊喊,或对你的子孙说说,以示你一生的光荣正确,也就算了。可有的人偏要把这种“激情燃烧”整成什么知青精神,作为知青聚会的主题思想以发扬光大,这就不能不引起有着切肤之痛而又学会了思考的广大老知青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我们并不是一概反对激情。我们赞赏激情和理智的思考相结合。《大潮中的一滴》写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5师54团一营直学校的年轻的知青老师们,当批判‘师道尊严”的风刮得正烈的时候,当“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当他们也不知道从上面刮来的这股风是不是伟大领袖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不知道有个“四人帮”的时候,他们没有盲从,没有盲目激情地跟着跑,而是经过理智的思考,坚决抵制了这股歪风,在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坚持维护课堂纪律,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把青春热血倾注在教学工作中。你说,他们是不是有激情?

我们不赞成盲目的激情。我们要防范激情犯罪、激情犯错。我们主张激情和理智的思考相结合,以使这种激情造福于个人、家庭和社会。

                                                                        2010-01-07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srq00

 若水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7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