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中的一滴】连载十七:三十年河西 作者:若水


 

【大潮中的一滴】连载十七:

第一百零三节 三十年河西

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人生可能有很大变化,也可能除了衰老以外,什么变化也没有。人们希望有变化,这变化最好是往好的方向变化,但世界上的很多事儿,哪能都随人所愿?就说54团29连这些下乡的天津知青,30年后,也就是到了2008年,有混得出息的;也有像柳若冰一样,混得一般般的;也有的混得在温饱和小康线之间的;更有的已经去世了。混得好的,内因、外因都起了作用,个人努力和机遇都立了功。有人把混得好的原因归功于上山下乡,认为上山下乡赐予了这些人一种什么"精神",那么,混得不好的人呢?他们在乡下和边疆也没少呆。莫不是"精神"也嫌贫爱富?

黎鸣谦回天津这30年就混得不怎么样。不是他不努力,有的时候实在怨不得他。他回天津以后,在一家国营建筑公司上班。没几年,那家国营建筑公司黄了。他下了岗。偏偏他老婆的国营厂子也黄了,也下了岗。两个人出摊儿卖过煎饼果子,卖过水果,卖过蔬菜,赚了几个小钱,给孩子交了学费。后来又倒腾衣服,赚了一大堆过时的服装压在屋里。高科技的东西他搞不了。他是老初一的,比不上乔仲逸,人家是中医世家,祖上当过御医的;他和张强也没法比,人家张强毕竟是老高三的,后来又上了大学。对于黎鸣谦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别饿着而不是上夜校。所以后来黎鸣谦很少作诗,最终也没能成为个大诗人。

上官吉祥的运气也不老好的。回到天津后,他在市里的一个国营工厂上班。那个厂子,说好不好,说孬不孬,半死不活郎当着,一耗就耗了30年。那个厂子就像一个久病的人,破罐熬好罐,把好多出名的国营大厂都熬倒闭了,它也不黄,整个把上官吉祥的中年熬了进去。你说一跺脚离开它,舍不得它那几百元钱和给上的保险;不离开它吧,捧着这破碗喝稀饭都见不着几个米粒。上官吉祥就在离开与不离开它之间思想斗争了30年,挣扎了30年。现在好了,自己也奔六了,这回听说厂子真的快黄了。

柳若冰见到了高家良,建立了业务关系以后,互相留了家庭电话。真巧,高家良家离柳若冰家不远,才一站地。柳若冰说:"有时间你到我家去串门。"高家良说:"好。"2003年夏。一天,外面下着挺大的雨,炸雷一个接一个爆响,雷响之前是刺眼的闪电。晚上九点多了,突然柳若冰家的门铃急促地响了起来。若水有点儿害怕,连到门口问"谁呀"也不敢问,一个劲儿地喊:"爸爸,有人摁咱家门铃!"柳若冰从防盗门的猫眼里往外一瞧,那不是高家良嘛。柳若冰给高家良开了门,请他快进来。高家良看看自己的胶鞋,又看看柳若冰家擦得挺干净的地,在门口踌躇着不肯进来。柳若冰说,:"没事儿,进来吧。"高家良进来,坐在沙发上。柳若冰问他:"找我有急事儿?"高家良说:"也没什么急事儿。我想买你们这块儿的房子,过来问问你情况。"柳若冰问:"你现在住的是什么房?"高家良说:"独单。"柳若冰说:"你们也没有孩子,独单还不够住的?"高家良说:"我书太多了,三面墙都是书,床上也堆着书。我想给我的书找间屋,买个偏单。"柳若冰说:"我们这块儿的房子,就我们这栋楼房型还凑合,其它几栋楼,房型都不太理想。要是好,不至于空着这么多年。"高家良说:"好,我知道了,谢谢你。"两人又说了会儿闲话,高家良就走了。

2004年夏。高家良给柳若冰来电话,说他的房子已经买了,在小红桥,房子挺好的。

柳若冰挺高兴,说:"那太好了,哪天我给你稳居去。你还在物资供销公司吗?"高家良说:"我不在那儿了。我现在在四面钟那块儿的梨园之家--那地方离你爸家挺近的,要听戏找我。"柳若冰说:"你们头儿对你还挺好的,知道你喜欢京剧。"2005年夏。高家良给柳若冰来电话说,他已经买断工龄了。单位给了他五万元。

柳若冰说,你们头儿对你还挺好的,一般单位,也就给一两万元钱,有的,才给几千元钱。

2006年夏。高家良去世。糖尿病,突然就昏迷了,住院才一个星期,就走了。柳若冰知道信儿的时候已是两年后了。一个人,就这么没了。

2007年夏。天津、北京、上海的一些原29连知青一行16人组队重访克山农场。其中有原29连文书天津的小梅--现在该称梅女士了--和李健,北京的徐宏彬、庞小虎等。克山农场很热情,派专车送他们。车走到半路上,梅女士对司机说:"我们连里有个留在这儿的知青,家就在这块儿,能不能停一下车,我们去看看他?"司机说:"不行。我就负责送你们到29连,中途不能停车。"正说着,前面有盖房子的,有个大坑,还有个土堆,车误那儿了。司机只好停车。这些老知青赶紧下车,急忙打听韩叶家住哪儿。一个当地人指着离汽车不远的一排房说:"那间屋就是他们家。"庞小虎就去敲韩叶家门,边敲边大声喊:"韩叶,韩叶。"一个人出来开门,正是韩叶。他见这么多29连战友来看他,又吃惊,又欣喜。韩叶的脸上横着刻着深深的纹,气色明显不如这些人。梅女士把从天津带来的点心和糖送给韩叶,韩叶接过塑料兜,往腰间的麻绳上一系,在屁股后面耷拉着。他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当地人。别的知青赶紧从车上拿他们从家里带去的糖果糕点,把这些东西送到韩叶手里。韩叶把这些塑料兜都系在腰间,滴勒当啷的,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司机在催,这些老知青没来得及跟韩叶说更多的话。

29连显的有些衰微破败。短了200位知青,少了人气,也少了朝气。连队里,就有些老年人,在墙跟底下晒太阳。连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去了。三、四十年了,很多人都认不出来了。有的老职工当年对知青不好,听说知青来了,心中有愧,躲在家里,都不敢出来相见。

2008年冬。柳若冰接到上官吉祥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韩叶到天津来了。梅姐打算宴请他,请咱俩,还有塘沽的李健和老倪去作陪。柳若冰答应去。他和韩叶从1974年底分开,已经34年没见面了。

见到了韩叶,柳若冰问他现在生活得怎样。韩叶说,他已经退休了,从学校退的休,每月拿1000多元不到2000元。柳若冰说,你是按事业单位退的休,如果按农工退休,拿不了那么多钱,前几年,也就拿三、四百元钱。

上官吉祥对韩叶说:"你这次来天津是看你儿子来了?"韩叶说:"我儿子和别人合伙在天津开了一家小饭馆,每月能赚三、五千元钱。这些年下来,也攒了些钱,可是不够买房的。听说买不起房,和他交往三年的女友跟他分手了。我这次到天津来,就是看看能不能找点儿活儿,赚点儿钱。上官吉祥老弟,若冰大哥,你们能不能帮帮我?"上官吉祥说:"我还一直想找一个赚钱多的活儿,一直没找着,要有合适的,我早去了。"柳若冰说:"像咱们这岁数,不容易找着好活儿。也就是给人家看夜,每月几百元钱。吃呢?住呢?剩不下多少钱。要指望你挣这俩钱去买房,我看够戗。"过了一会儿,塘沽的老倪和李健也到了。梅女士做东,几个人一同到饭馆就餐。

席间,梅女士问韩叶,退休以后在干点儿什么。韩叶说,他写了一本书,正在跑出版社,准备出版。柳若冰问他写的是什么内容的。韩叶说,写的是养生保健、营养学方面的。李健说,那种书,市面上有的是,洪教授的书就在那儿摆着。你又不是大夫,又不是营养师,你的书能卖得动吗?上官吉祥说,甭指望出书赚钱买房子。出个一万两万册,赚不了多少钱。

塘沽的老倪问韩叶:"你当初怎么找个当地的呢?"他那意思是说,你要是不找个当地的,你不是和大伙儿一样回来了吗。

对于这一类问题,韩叶好象早有思想准备。他大声说:"我愿意!我爱她!"李键说:"你就真一点儿也不后悔?"韩叶大声说:"我不后悔!"柳若冰心想,看看梅女士的装修得富丽堂皇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再比比你自己,虽然嘴里可以高喊"不后悔",内心深处,真的一点儿也不后悔吗?

韩叶摆出一付要跟人决斗的架势,大声说:"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柳若冰明白韩叶那点儿意思,他是打足了气,准备应对这帮人的冷嘲热讽。其实,谁嘲讽谁呀,日子过的好不好,自己知道。

老倪和李健不再说话了。柳若冰小心翼翼地问韩叶:"你现在屋里烧什么?"韩叶答:"烧炕。"柳若冰问:"还是用柴禾?"韩叶说:"嗯呐。"柳若冰问:"屋里没有火墙或炉子?"韩叶说:"没有。"柳若冰明白了,现在他屋里的取暖状况还和34年前29连的情况一样。屋里墙上和天花板上一定布满着厚厚的霜。

(未完待续)


若水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7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