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皮林:胡锦涛执政十年的功与过 作者:林小仲搜集


 

公正评价胡锦涛的十年

FT中文网11月16日发表了FT亚洲版主编戴维o皮林的专栏文章《胡锦涛执政十年的功与过》,文章认为,虽然胡锦涛使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胡锦涛一直没有勇气大胆推进改革,使过去的十年成为不作为的十年,失去的十年。中共十八大后"习李体制"的开启,同时意味着"胡温时代"的基本结束。

对于过去的十年,各方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但功过是非背后的复杂原因,往往被忽视。11月15日,69岁的胡锦涛卸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他在这个中国最高领导职务上刚好干满10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过去的十年,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无论是左派人士、还是右派知识分子,都纷纷指责胡温政府,认为中国行进在一条不恰当的道路之上。左派认为,中国太"资本主义化"了,社会主义少了些;右派认为,中国过于"特色主义",普世主义不足。

平心而论,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治体系包括美国,都不会尽善尽美地满足国民期待,完美无瑕。事实上,外界对胡锦涛执政时代的不满,主要集中于第二个任期。然而,人们忽略了第二个任期的一个大背景。一个是国际层面的,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茉莉花革命"。另一个是国内层面的,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人民表达渠道的增多,权利意识的觉醒。所以,当胡锦涛面对外界指责的诸多问题,如没有进一步改革中国经济,使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国家垄断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司法不公、社会不公时,相信他也会感到交瘁、疲惫甚至是委屈。

胡锦涛执政的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速的十年。然而,由于近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多人已习惯于将中国的经济增长视为理所当然,进而忽略了胡锦涛和他的团队为此付出的努力。尽管中国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纵观2008年金融危机会后的世界各国,除了德国的日子好过些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些国家甚至濒临破产。然而中国,至少使国家在正常运转,没有出现大的动乱。

坦白来讲,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共产主义大国,当家人实属不易。更根本的是,作为中共建国后首位平民出身的总书记,胡锦涛在10年执政中受到了太多的掣肘,这些掣肘既来自他自身观念的局限,更多来自卸任元老和"红二代"利益集团对他的制约。这让原本就个性谨慎的胡锦涛在政治改革、遏制腐败、破除利益集团等关键问题上魄力不足,建树不多。

这首先体现在经济层面,由于中国强大的利益集团,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万亿财政纾困基金,大部分落入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性央企。再加上中国紧密的政商联系,特殊群体在这次危机中的财富聚集反而跃升。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财富的攫取、掠夺,是一种人为拉大的差距。但是,不能因为中国目前城乡差距和社会矛盾依然突出,就忽略胡锦涛时代在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公平正义的努力和进展。

事实上,中国农民等弱势群体从来都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权益从来都没有被其他阶层的人群重视,始终是被遗忘的一个群体。相对以往,胡锦涛时代对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持,远超前几十年。这从笔者在农村做的一个实证调查结果相吻合。笔者前不久在农村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农民幸福感的访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胡锦涛、温家宝在农民心中享有很高威望。他们认为,胡温政府过去十年,为他们做了很多好事,比如减免农业税,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村教育,增加农民收入等等。当然,这项调查是在中国中部省份的传统农村做的,对沿海等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方是否适合仍需检验。

二是在政治层面上,人们对胡锦涛时代诟病较多的问题是政改突破不足,钳制舆论。但是政改之于中共,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法国政治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告诉我们,一个内部压力很大的政权,开启变革之时,往往也是政权灭亡之时。所以,中共采取了渐进的政改路径,不敢轻易冒险。但是,胡锦涛对中国的民主进步没有作为吗?在笔者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之前政治局常委热门人选李源潮、汪洋都被视为开明的改革派,而他们与胡锦涛有着亲密的关系,被视为"团派"人马。李源潮从江苏主政时,就大力推进党内民主以及选举民主,有的突破性还很大。汪洋更是以开明进步的做法出人意料地处理乌坎事件,这些都是体制内非常大的改革举动。

另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国内外突破界线的谈政改,并主张坚决查处薄熙来案,背后都与胡锦涛的支持和默许有关。确实,过去10年,中共在意识形态上的保守并没有明显的突破,胡锦涛时代在这一领域依然以守成为主。但在过去10年,中国舆论整体上更加开放,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在逐渐改变中国的治理方式和政治生态。换句话说,中共没有一味抗拒民主、自由和开放的时代潮流,而是逐渐适应这一潮流并开始向普世价值靠拢。正是在胡锦涛时代,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的中文版在中国合法落地,这些媒体在开启民智、公共讨论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共这样大胆的举措本身就是在向文明靠拢和顺应历史进步。中共十八大,胡锦涛出人意料的"裸退",一并卸任总书记和军委主席职务,这不仅是一种"高风亮节",更是中共政治史上值得一书的一笔。

尽管留下了许多缺憾,胡锦涛主政的10年仍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逐渐进步、思想更趋多元的10年,是他尽其力推进中国走向民主、自由进步的十年。总而言之,在留给接任者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同时,胡锦涛也留下两项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丰厚的国家财富以及权力交接的制度化。相信,历史春秋将会给这位执政者以公正的评断。

 

胡锦涛执政十年的功与过

作者:戴维·皮林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在胡锦涛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10年里,中国的经济规模从全球第六(1.5万亿美元)跃升至全球第二(7.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自2002年以来,中国人均收入从1135美元增长逾3倍,至5445美元,把中国从一个与佛得角相提并论的低收入国家,变成一个更类似黑山共和国的中等收入国家。10年前,3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如今城市人口已占到50%。那时,中国一条高速铁路也没有。如今,中国的高铁里程为全球最长(当然,尽管不是最安全的)。在胡锦涛上台时,只有4500万中国人使用互联网。在他任期届满之际,中国网民达到了6亿。有人说胡锦涛担任国家主席的10年,是"失去的10年",或者至少是"失去机会的10年",实际上,胡锦涛的成绩单似乎并非那么糟糕。

中国取得了如此飞快的进步,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中国走过了多远的路途。在胡锦涛上台时,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接下来是一段超乎寻常的出口增长时期,经常账户盈余扩大到空前水平(而且完全是不可持续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幸运的是,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4%左右。

人民币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美元的束缚。期间,人民币已累计升值30%以上。中国将投资从沿海地区转向内陆省份,取消了农业税(改善了农民的命运)并建立了基本的社保体系。中国承办了2008年奥运会,在令全世界惊叹的开幕式上展示了中国的实力。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凭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国渡过了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甚至实现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首航,尽管其前身是一艘未完工的乌克兰航母。

我们还有必要思考这一事实:胡锦涛确实在移交权力。这个过程不透明,而且完全不民主。这几乎让人们质疑,这么做有什么必要。毛泽东从未考虑过放弃权力。只是到了2002年,随着江泽民的退出和胡锦涛的上台,中国才建立了10年一度的权力交接制度。

这些都是巨大的成就。然而,胡锦涛同样可能因为他的失败而被人们记住。颇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从财富创造来看,上一个10年一直非常成功。"从经济改革的角度来说,他给胡锦涛打了零分。他批评胡锦涛一方面谈论经济再平衡,另一方面又让经济进一步失衡。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升至不同寻常的50%,房地产价格飙升。他预测:"迟早会爆发一场危机。"不管胡锦涛是否为继任者积聚了风险,批评者们表示,他只是骑在了其前任放出的经济巨龙身上。过去10年的很大一部分增长来自国企和近乎破产的银行体系的改革,而这些改革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1998年至2003年所倡导的。胡锦涛一直不大胆。或许水利工程师们很少大胆。史江涛在《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撰文称胡锦涛"个性小心谨慎","被视为共党政权下典型的平庸之才"。

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倒是不错。但在他的领导下,社会变得不那么和谐了。反对环境退化、地方腐败和非法占地的抗议活动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致使国内安保预算现在超过了国防预算。互联网上的言论已变得或多或少无法控制。西藏和新疆都出现了抗议和镇压。

我们很难猜测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可能会发生多大变化。茅于轼对习近平寄予了更大的期望,他表示习近平是在更开放的时代长大的。很多学者指出,若要社会紧张局势不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中国必须实现真正的民主进步。

从经济上来讲,改革已在进行之中。最新的5年计划提出了7%的较慢经济增速。从投资向消费的转型被纳入到了考虑之中。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反复强调这一点,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点必须现在就实现,部分原因是不断变化的人口状况迫使中国改变出口导向型模式。年轻劳动力减少应意味着,薪资占GDP的比重将提高。

根据合理假设,在习近平的任期内,中国经济规模应会扩大一倍。也就是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如果中国避免了危机,中国经济应会处在一个更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麦肯锡(McKinsey)估计,到2020年,中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例将超过投资,达到45%,届时投资占GDP的比重应会降至36%。胡锦涛把中国经济的规模扩大了近4倍,却被一些人评价为失败。习近平肯定希望将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一倍,并被评定为成功。

戴维o皮林(David Pilling)是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他的专栏涉及到商业、投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话题。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经在伦敦、智利、阿根廷工作过。在成为亚洲版主编之前,他担任FT东京分社的社长。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