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运动的起源 作者:唐少杰


文革前夕的清华附中己孕育了红卫兵形成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培养革命接班人”这一带有“血统论”色彩的活动中。1966年5月,该校预科班651班的一些学生,因几件事情与校方发生分歧,争执不下,引起全校关注。5月29日,十余位高年级学生在圆明园遗址处讨论形势和商量对策,决定今后使用张承志(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曾用过的笔名“红卫兵”来一致署名所写的大字报。“红卫兵”意为“毛泽东的红色卫兵”。6月2日,他们贴出了有100多人在“红卫兵”后签字的大字报,表示“坚决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很快,北京许多中学学生前来清华附中观看大字报,并以各自学校的“红卫兵” 署名来表示声援。

“红卫兵”这一名称不胫而走,迅速成为文革初期青年学生使用最早也最广的组织名称。

清华附中红卫兵为自己的初步“战果”而鼓舞,6月24日至7月27日先后写出了3篇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派精神万岁”的大字报。这3篇文章,一经同年8月《红旗》杂志第11期以及《人民日报》等全文刊出,就成为以“造反”为真谛的红卫兵运动全线出击的进军号。

前两篇大字报经江青转交毛泽东,毛泽东于8月1日亲笔复信清华附中红卫兵,表示“热烈地支持”红卫兵运动。这封信和上述大字报也成为当时举行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会议文件之一。由于来自毛泽东的首肯,红卫兵运动于8月下旬从校园冲向全社会。

红卫兵运动对于文革的作用主要有3点:一是它所造就的“红海洋”活动即把对毛泽东个人的崇拜和迷信推向了空前的高潮,这为文革的推行提供了信仰支柱;二是它所进行的“破四旧、立四新”的活动,为文革的全盘展开既创造了特定的社会氛围,又提供了最初的斗争模式;三是它所掀起的大串联活动给文革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的每一角落提供了群众运动的力量和途径。无疑,没有红卫兵运动,文革是难以有其声势和规模的。——节选自《南方周末》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