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实:有关台儿庄败北说的争论 作者:老例搜集


 

有关台儿庄败北说的争论

作者:姜克实

来源:爱思想网

(1)国军方面的“扩大宣传”

在日军于1938年4月7日撤出台儿庄后,有关台儿庄大捷的宣传报导迅速出现。最初见的公式文件应该是4月7日《蒋委员长电令》,当时最终战况尚未判明,蒋的话语也较谦虚,关于“台儿庄之捷”言“初步之胜利”“决不足以言庆祝”[1]。次日又电云,“台儿庄胜利,敌寇就歼,军心丕振,为我最后胜利之开始”[2]。此时只知得胜(濑谷支队撤退),还未接有战果报告,且坂本支队的撤退还未开始[3]。4月8日、共産党系唯一的合法报刊《新華日報》(武漢、1938年1月創刊)使用国民党《中央通訊社》的快讯抢先報道。云「我軍在台儿庄获得空前胜利、消灭敌军万余缴获步枪、轻重机关枪,步兵炮,大炮,装甲车甚多」[4]。

国军最早的详细战果正式布告,可以说是四日后(4.11)以陈诚将军(湖北省主席,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名义颁发的新闻报导《畅论台儿庄歼敌情况》,曰“对于俘获,目下尚未查清,其已知者如下:战场敌死尸五六千具,伤病约一千五六百,俘虏一千余人,火炮七千(十)余门,战车四十余辆,装甲车七十余辆,汽车一百余辆”[5]。同日的《香港华宇日报》中,蒋介石的副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也撰文称敌“死伤两万余,缴获兵器难计量”“胜利实空前,价值无比拟”[6]。从报导时间看,此数据应该指的仅仅是台儿庄局部作战的战果(不包括临沂阻击战)。此种报导虽出于国军重要人物之口,但明显是无稽之谈。如真是歼敌两万的话,濑谷、坂本两支队应全军覆没,不剩一卒。

此种夸大的情报源来自何处?若看一看当时主管宣传的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回忆录《洪波曲》即可得知。

想来怕也只好说是运气吧?宣传周开展的第三天便遇着台儿庄的大胜利,当时的军事消息是作这样的报导的:

“台儿庄当面之敌,经我军于六日夜开始总攻,内外夹击,敌尚据险顽抗,肉搏相持,战况之烈,空前未有。迄今晨三时,敌弹尽援绝,全线动摇。我军士气益振,乘胜进击,将敌一举聚歼,逐造成空前未有之大捷。是役敌死伤二万余人,我缴获步枪万余支,轻重机关枪九百三十一挺,步兵炮七十七门,战车四十辆,大炮五十余门,俘虏无数。敌板垣及矶谷两师团主力业已被我歼灭”。

对于渴望着胜利的老百姓,即使小败已经就是好消息了,何况还是‘大捷’,更何况还是‘空前未有之大捷’!俘获那么多,而所歼灭的又是“敌板垣及矶谷两师团主力”这战争不是打赢了吗?……在今天看来,这消息是有点令人发噱的。事实是敌人从台儿庄一带作了战略撤退,以便作全面性的进攻,而我们的‘军师’们却把它夸大起来,真真正正地作了‘扩大宣传’。这本来也是‘军师’们惯用的老套,然而在当时竟使一般人都被卷进胜利的陶醉里去了。……台儿庄胜利的夸大报导帮了很大的忙,我们也不好否认。但谁也没有预料到那效果竟来得这么大[7]。

从此文可知道,台儿庄的大胜利来自当时的“军事消息”。即“军师”们的“扩大宣传”。从“迄今晨三时”语看,此消息应是4月7日当天的报导内容。记录的仅仅是濑谷支队担当的台儿庄战场,不包括还没开始撤退的坂本支队的战场(坂本支队4月7日夜间撤出)。

掌管宣传口的郭沫若,虽明知这是“军师”们的作假,但为了宣传效果,认同放行了此条消息。几天后陈诚和冯玉祥的发言,应该也是以此“军事消息”为本。

又由于此“扩大宣传”出现了望外的效果,所以宣传内容不但没被纠正,反而对外逐渐固定化。之后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称此战役“将该敌歼灭三万余,残敌万余人向北溃退”[8],李宗仁的回忆录中也称台儿庄“敌军总死伤当在二万人以上”[9]。这种宣传不仅振奋了国内舆论,更使台儿庄战役扬名于海外。被称之为“亚洲之滑铁卢”(《明星晚报》)“世界重要决战之一”(《华盛顿日报》)[10]。


(2)日本“台儿庄败北见解”的形成

由于,中国的宣传攻势造成了国际影响,所以也迫使许多日本人也去回过头关心这一次作战。作为作战指导的研究汇报,1939年,台儿庄作战时的第二军参谋冈本清福大佐,在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军人会馆的内部演说上涉及到这众所关心的热门话题。使用的材料是第二军的机密作战日志。当时第二军资料的见解是:无法解释有关濑谷、坂本两支队的撤退理由。资料将退却原因委推于两支队的内部矛盾,称濑谷支队长对作战连续失利的坂本支队不信任,一听坂本要撤,就开始坐立不安,疑心暗鬼,生怕自己被孤立,所以两支队互相观望,最终先后撤出。“撤退内幕是一个不可解的疑团”。冈本参谋自身也称军的作战指导部并没有下达过撤退指令,“况且军需物资,弹药补充等也十足,敌我又非短兵相接,不可开脱,所以濑谷支队的撤退反而使敌军感到吃惊,难解”等[11]。

此报告是作于台儿庄战斗后的一年后,显然有一种为维护第二军的脸面,将退却(文中称“后方机动”)责任推诿给现地指挥的支队长个人的倾向。不但否认败北,而且认为撤退也是不应该发生的现象。

战后,在日本实现了复兴建设能有机会喘口气的1950年代后半,又开始出现了战史研究之热,因为败战的事实,所以战后研究的手法也多变为对旧陆军体制的指责,批判。1958年,军事评论家伊藤正德在其著『军阀兴亡史3』中谈到濑谷支队长命令撤退的理由时说:

军司令部从来没下达过以占领台儿庄为目标的作战命令,当然也不会要求其死守,…并且见到来助战的第五师团坂本支队失利后不战而退,觉得仅靠第十师团的一部分更没有必要在这偶然占领的地块上抛颅洒血,此为濑谷支队撤出战斗的理由。可是,在没有接到命令前的私自撤离,却使濑谷之后成了追究责任的替罪羊。就这样,陆大出身的秀才,若平步青云,在太平洋战争时至少能迁升为集团军参谋长,或军长之位,但濑谷少将,却为此被编入预备役,之后从战场中永远销声匿迹[12]。

伊藤在此没有承认日军的败北,更没有承认类似中国政府“扩大宣传”那样的内容。并认为濑谷的撤退是有必要的正确判断。伊藤强调的只是日军内部的擅自行动,作战不协调,意见,行动的不统一等体制问题。即一,进行台儿庄作战并不是上级的命令,二,在认为战况不利的情况下,濑谷支队长擅自下令撤退。三,濑谷此后被问责追咎,编入预备役。这几个观点,在60年代撰述历史丛书,专著的热潮中被再次提起,引用,成为论争热点。

先是1962年秦郁彦在其著作『日中战争史』中的描述。说濑谷支队在3月27日占領了台児荘市街一角后被优势敌军包围,奉命来增援的坂本支队也在台儿庄东方被敌军阻拦,在中国军拼死的抵抗下陷入苦战状态。

可是不了解现地情况的第五师团,却认为台儿庄战斗已成功结束,遂命令坂本支队回援沂州,5日在坂本少将将回援沂州的计划通报给濑谷时,濑谷支队长认为此后若独力作战不可能維持现状,于是决定于6日夜晚向峄县方面撤退。……陸军首脑认为濑谷支队的擅自撤退破坏了日军的光荣伝統,不久将濑谷少将编入予备役[13]。(着重号由笔者添加)

实际上,秦郁彦的研究,写得比伊藤要严谨,客观,比如第五师团方面的战局误解等。只是有关濑谷的擅自撤退和受处分之说,可以说是受了伊藤正德文章的影响。

1967年2月,中央公论社出版了两个牵扯到台儿庄战斗的书籍。一是东京大学教授林茂著《太平洋战争》。在有关台儿庄战斗的记载中称“濑谷支队一時占領了台児荘,由于抵挡不住中国军包围的压力,于4月6日开始退却。此次战斗被中国军称为“大捷”,广泛宣传于中外媒体,而濑谷少将为此被追咎责任,编入予备役”[14]。(着重号由笔者添加)

此描写因为是通俗历史读物中的一段,所以描绘简略,并未触及要点,其中濑谷因此被革职处分的部分也应沿用的是前出伊藤,秦之说。

同年5月,中央公论社出版的臼井胜美著《日中战争》中,也在《台儿庄的败战和徐州作战》的标题下涉及到了台儿庄战。

攻入台児荘的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和前来救援的第五师团坂本支队在优势的中国军包围下受到重大损害,出现不得不被迫退却的事态”。“对于在抗战初期共产党军的平型关大捷之后节节败北的国民党军来说,此包围歼灭作战的成功无疑是一个被期待已久的重大胜利”[15]。(着重号由笔者添加)


(3)赤柴八重藏的反驳与两套贵重的战斗详报

对此种台儿庄败北论的历史记载首次进行公式抗议的是当时第任濑谷支队下属第10联队长,1944年晋升为第53军中将军长的赤柴八重藏,是年75岁,供职于丸一钢材。赤柴通过中央公论社介绍和执笔人东大教授林茂直接见面论辩,并拿出了自己珍藏至今的第10联队战斗详报和安田亨介个人保存的第63联队的战斗详报,以理据争,最终迫使林茂和臼井胜美部分订正了文章并声明道歉。关于其过程,《步兵第十联队史》中有如下记载:

赤柴原联队长于昭和42(1967)年2月,在东京新宿的纪伊国屋书店购买了最新刊的《日本の歴史》第25巻(林茂著、中央公論社発行)。因为发现其中有「台儿庄之败战」一题目。阅读之后大为震惊,之后同年4月18日在冈山挙行的赤柴?毛利部队慰灵祭时,其书中记述也在乡土冈山引起了轩然大波。…曰:这不仅只是步兵第10联队和歩兵第63联队自身的问题,有关日军全体的声誉,更是一个历史记录的错误。于是赤柴原联队长开始了一连串的交涉,论辩活动。…提示出当时的联队战斗详报与原步兵第63联队副官安田亨介保管的同联队的战斗详报、综合了有关人士的种种证言,以此为据和著者与出版社方面交渉,結果、终于使错误记录得到部分订正或删除[16]。

关于其订内容,臼井胜美在参考了赤柴提供的材料后在其著作《日中战争》的増補版中将对濑谷,坂本支队败北,被迫撤退的描写改写为如下内容:

占领了临城后,濑谷支队虽然击败了来増援的汤恩伯精鋭部队,但在守备坚固的台儿庄受到中国军的顽强抵抗。福荣部队连日奋战,第二大队3月19日至4月6日,全员1125名中死伤者达到514名。坂本支队奉命前往救援却被优势敌军包围,陷入“苦战”困境,为此濑谷支队长不得不整理战线,命令部队于4月6日退离台儿庄战场向北方转进,以便攻击威胁坂本支队右侧之敌(步兵63联队战斗详报)。在抗战开始后一退再退节节败北的国民党军,因为此战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击,所以将台儿庄的战斗称为大捷宣传,4月7日在武汉进行了庆祝胜利的火炬游行[17]。(着重号由笔者添加)

 

否定了中国军的“重大胜利”说,是臼井修正的要点。而林茂,也在1967年9月発行的《日本の历史》別巻5的附录月报中进行了以下訂正和道歉。

…对贵方(赤柴,出版社方面)的指摘,我进行了进一步核对。濑谷少将的确在台儿庄战斗后、又参加了武汉作战,于1939年10月晋升为中将。对此点错误我诚恳道歉并订正。另外关于“敗战、退却”之件,我与贵社介绍的当時任濑谷支队歩兵第10联队长的赤柴八重蔵氏进行了多次讨论交谈,再三询问了战斗进行状況,也参阅了赤柴氏提供的《战斗详报》。赤柴氏为此件又专门调来同属于濑谷支队,在台儿庄攻击中担任主攻的歩兵第63联队原副官安田亨介氏保管的同部队战斗详报的复印件。综合资料所述得到的新见解为:战场“退却”有种种理由,有为了陷入敌四个师包围的第五师团坂本支队解围的理由,有为了减少敌炮兵居高临下的炮火攻击伤亡的理由,也有为了下次会战保存兵力,以适应突发性新事态的理由,总之可以说是一种随机应变,有目的的兵力再部署行为[18]。

因为赤柴的论辩在出版之后,所以林茂的《太平洋战争》初版无法订正,最大的努力也就是上述版面之外的文章应酬。直到四年后1971年同书增印第二版时,林茂才作了如下修正:

3月25日,第10师团濑谷支队开始进攻徐州东北方的台儿庄,一时攻占了其大部分,可是不料敌数众多难克,并且为救援在台儿庄东部陷入重围的坂本支队,于4月6日日没后将主力“转移”,台儿庄内外支队的大部分兵力,是日集结到台儿庄西北方向的泥沟。中国军称此次战斗取得大胜利,在国内外举行了“扩大宣传”攻势[19]。(着重号由笔者添加)

赤柴八重藏和林茂间的具体交涉情节不详,从以上回答,订正中可看出赤柴要求的是一,订正濑谷启少将被革职处分的误传。此件本为伊藤正德的无稽之谈,所以被虚心采纳,订正。二,是要求订正日军败北撤退之说。但林茂,臼井胜美说本来就没触及到中国政府虚报的战果,数字,且日军的败北,撤退又是一个事实,所以仅委婉了一下叙述退却和败北的笔锋,并没有否定日军撤退的事实和触及中国军大捷的内容。订正中,由于有了新证据,臼井反而利用了赤柴提供的63联队战斗详报,把日军的损失,行动情况描写的更为具体。

卷入论争的证人中,还有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稲田正純中佐,留下了当时的证言。稻田曾是强硬的主战派,继稳健派河辺虎四郎後调任此职。直接推进了南部山东的剿灭作战的进程。关于台儿庄作战其证言指出:

濑谷,坂本两支队的撤退,从战况来看是正确的选择,当时方面军和第二军两方面,都焦急地期待其尽快撤出。台儿庄的后退不是败退,而是大本营当初的指示,所以没有责任问题。…在得到汤恩伯军出现于台儿庄方面的情报时,﹝大本营﹞心急火燎,看到濑谷,坂本两支队脱出了危机后,才安下心来。因为其作战诱来了敌军的主力,所以又创造了徐州会战的契机[20]。

总之,此次论争事件中旧军方人士是不承认败北论的。但由于提供了不少贵重的战斗资料,致使学界的林茂和臼井胜美两教授也认识到从来的中国方面过大夸张报导的问题,并对日方的一些囫囵吞枣的描写记录进行了反省。而能使其反省的重要史料根据,则是此资料集采用的,赤柴八重藏(第10联队)和安田亨介(第63联队)两人自行保管的这两套战斗详报。此详报在论争事件后被寄赠给防卫厅的战史资料室。资料的接收刻印时间为昭和42(1967)年5月27日,正好是论辩结束后。所以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台儿庄论争,我们也许还见不到这两套贵重的资料。赤柴于十年后1977年1月去世,享年84岁。


注释:

[1]《香港华宇日报》38.4.8,引自《台儿庄会战》第二次中日战争各种重要战役史料彙编台北:国史馆,中华民国73年7月,4页。

[2]国防部编《抗日战史》徐州会战3,引自前载《台儿庄会战》5页。

[3]濑谷支队于4月6日夜撤退,坂本支队于4月7日夜撤退。

[4] 社論「慶祝台児荘勝利」《新華日報》1938年4月8日。

[5]《香港华宇日报》38.4.11,14,引自前载《台儿庄会战》112页。

[6]《香港华宇日报》38.4.11,引自前载《台儿庄会战》122页。

[7]郭沫若《洪波曲》(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66-68页。

[8]何应钦编著《八年抗战之经过》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42页。

[9]唐徳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37页。

[10]《香港华宇日报》4.14,引自前载《台儿庄会战》122页。

[11]臼井勝美,稲葉正夫編『現代史資料』12,日中战争4,みすず書房、2004年,520-522页。

[12]伊藤正徳『军閥興亡史』3、文藝春秋新社、1958年,78页。

[13]秦郁彦『日中戦争史』河出書房新社、1962年。

[14]林茂『太平洋战争』日本の歴史第25卷,中央公論社, 1967年2月初版、67页。

[15]臼井勝美『日中戦争/和平か戦線拡大か』中央公論社[中公新書]、1967年5月初版,67-68页。

[16]『歩兵第十联队史』,同刊行会,1974年,695页。

[17]臼井勝美『日中战争-和平か战線拡大か』中央公論社、1980年版,67-68页。

[18]『歩兵第十联队史』,同刊行会,1974年,600页。

[19]林茂『太平洋战争』日本の歴史第25卷,中央公論社, 1971年2月版、67页。

[20]『戦史叢書 支那事変陸軍作戦〈2〉昭和十四年一月まで』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著、朝雲新聞社, 1975年,44页。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